宗馥莉辞职,真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从宗庆后去世后,娃哈哈一直在宗馥莉手下运行。要说事情的变故,还得从“私生子”、“信托”、“遗产之争”开始。
本来是相安无事,非要坏了父亲的名声、把私生子公之于众,和杜建英水火不容。宗馥莉还是太刚愎自用了。
她根本没有想明白,宗庆后和杜建英之间、也许只是利益绑定关系。不排除宗庆后想要儿子、但宗庆后没有把娃哈哈直接交给非婚生子,就是在给宗馥莉铺路。
杜建英与娃哈哈的渊源,几乎贯穿了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初,娃哈哈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宗庆后力排众议构建“联销体”渠道模式,而杜建英正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搭建者之一。
当时,她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跑遍了全国数十个省市,与各地经销商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经销模式,娃哈哈的联销体通过“保证金+区域独家代理”的方式,将厂商与经销商绑定成利益共同体,既保证了资金的快速回笼,又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
在这一体系的运转中,杜建英负责经销商关系维护与渠道管控,她对各地市场的消费习惯、经销商实力乃至区域竞争格局都了如指掌,成为宗庆后在渠道布局上最信赖的“操盘手”。
随着娃哈哈的规模不断扩大,杜建英的角色也从渠道管理者逐渐延伸到供应链全链条。她主导建立了娃哈哈的物流配送网络,通过优化仓储布局和运输路线,将产品从生产基地到终端货架的时间压缩了近三分之一,这在快消品行业意味着更强的市场反应能力。
同时,她牵头推动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升级,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检验的各个环节制定严格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在娃哈哈最鼎盛的时期,其产品覆盖全国乡镇市场,这背后离不开杜建英所搭建的渠道与供应链体系的支撑,而这些核心资源,恰恰是宗庆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最宝贵财富。
宗馥莉归国后,带着海外留学积累的商业认知,希望为娃哈哈带来新的变化。
她先后主导推出了高端水品牌“爱迪生”、功能性饮料“电解质水”等新产品,试图打破娃哈哈以“营养快线”“AD钙奶”为主的传统产品结构。
同时,她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优化市场策略,尝试通过社交媒体营销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这些尝试展现了新生代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面临不少挑战。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未达预期,部分数字化改革措施与原有渠道体系存在磨合问题,年轻团队与资深经销商之间也需要时间建立信任。
就在宗馥莉推动变革遭遇瓶颈时,杜建英的“底牌”作用逐渐显现。
当新产品渠道铺设受阻,杜建英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销商资源,牵头组织了数十场线下推介会,帮助新团队与各地经销商沟通需求、调整策略。
当供应链因产品结构调整出现衔接问题,她迅速协调生产、仓储与物流部门,确保新旧产品的平稳过渡。
有经销商透露,在一次区域市场波动中,正是杜建英亲自到场与他们协商解决方案,才稳定了合作信心。
这种对企业核心体系的掌控力,是宗馥莉短期内难以替代的,也印证了宗泽后此前的评价——“老宗心里清楚,娃哈哈的根基在渠道和供应链,建英就是守好根基的人”。
宗庆后对企业传承的布局早有体现
在宗馥莉逐步接触核心业务的过程中,杜建英始终以“元老”身份在关键岗位上发挥作用,既不越位干预新生代的决策,又能在需要时及时补位。
这种安排既给了宗馥莉施展拳脚的空间,也为企业发展保留了稳定的“压舱石”。
对于宗馥莉而言,或许不愿过多承认这种“依赖”,毕竟新生代管理者更希望通过自身能力证明价值,但从企业运营的实际需求来看,杜建英所掌控的渠道、供应链资源,以及对快消品行业的深刻理解,确实是宗庆后留给她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案例中,娃哈哈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老牌企业在交接过程中,都会保留一批了解企业核心业务、忠诚度高的资深管理者,他们既是企业传统的守护者,也是新生代接班的助力者。
杜建英的存在,不仅是宗庆后人才布局的体现,更是娃哈哈数十年发展所沉淀的组织财富。随着宗馥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她与杜建英之间的配合也在逐渐默契,这种新老力量的融合,或许正是娃哈哈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毕竟,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创新与传承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需要在相互支撑中找到平衡,这也是宗庆后留下“底牌”的深层用意。
离开娃哈哈集团后,宗馥莉将一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娃小宗”。没有娃哈哈的品牌加持,不知宗馥莉创建的品牌“娃小宗”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