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向往8》为何越看越窒息?杨超越会说话,其他人却不会?

娱乐 2025-10-16 08:11:09

在看完《向往8》的这一期后,我心里想着:如果把韩燕楠菲和郝童欣换成我的闺蜜,收视率或许会翻三倍。别急着给我扣“键盘侠”的帽子,听我慢慢道来。那天突然下起暴雨,张子枫、彭昱畅和何炅三人坐在连廊里听雨,气氛宁静而凝重,没人发言,弹幕却纷纷刷屏,讨论“封神”是什么原因。只是因为观众们在此刻感受到了一种人情味。没有剧本,没有强行的流程,三个人只是安静地站着,发呆。

接着,黄磊穿上猪爸爸的服装去踩水坑,彭昱畅也一时兴起,演起苍蝇舔手,我笑得差点把奶茶喷到iPad上。那时我意识到:这节目本身还没有问题,反倒是嘉宾们的社交活力开始消失。

镜头一转,两位飞行嘉宾走进屋,气氛顿时变得尴尬,就像WiFi信号只剩下一格,老是断开。韩燕楠菲一开口说:“先祛祛魅”,我心里不禁想:你来这里参加综艺,还是来搞事情的?何炅好意想帮她缓解尴尬,但她偏偏把台阶踢翻,还说:“我住酒店。”这一幕让彭昱畅眼睛紧闭假装睡着。我瞬间联想到职场团建:下班后去参加团建,领导的朋友突然到来,开口说:“你们公司也就这样”,换谁不想立刻辞职呢?

综艺社交最重要的规则:千万不要第一个泼冷水。冷场只会让大家露出不悦的表情。

谈到表情管理,郝童欣的脸上始终写着“我想回家”。她紧抿着嘴站着,黄磊都放弃cue她了,而我能理解她。戏剧演员习惯了舞台上耀眼的强光,突然被4K特写镜头照着,没有剧本,社交恐惧症瞬间暴露无遗。观众理解这种情况,却不愿意花钱去看空气人——就像闺蜜聚会时,带了个新朋友,他始终低着头玩手机,我们不得不假装说:“她好安静”,实际上内心已经尴尬死了。

综艺节目不是慈善活动,镜头不会自动给你打光,你必须靠自己努力发光。有人反驳说:“新人怯场是正常的,没必要那么苛刻。”我同意这种说法,但节目只有90分钟,观众可没有耐心像追养成系那样等待。

同样是新人,为什么杨超越就能轻松化解尴尬?她踩缝纫机的时候,一直没停嘴,还说:“这线就跟我人生似的这么乱?”仅凭这一句话,她不仅让自己不再尴尬,还解决了其他嘉宾难以接话的问题。

你明白吗?综艺感并非是抢着找话题,而是将“不知道”巧妙包装成“我和大家一起玩”。可是韩燕楠菲恰恰相反,把“我不会”说成了“我不想”,这让观众只能用一个字形容:躲。

之后,节目组给的细节很有意思。给彭昱畅打上“苍蝇”的字幕时,还配上了“偶像包袱碎成粉末”的花字,而当镜头转向韩燕楠菲时,却只剩下尴尬的背景音乐,连个花字都没有。业内的朋友们说:花字团队最头痛的就是没有素材的嘉宾。剪辑师拼命剪,头发都快掉光了,还是找不到笑点。所以别抱怨镜头少,先问问自己是否提供了能引发笑点的内容——就像发朋友圈,九张图全是背影,结果还怪没人点赞?

那天我和闺蜜一起看节目的时候,她一边敷着面膜,一边抱怨:“如果我在现场,虽然不会扮苍蝇,但至少能给大家点外卖。”这其实就是综艺自救的写照——把“我能为大家做什么”转化为“谁要半糖奶茶”,立刻拉近了距离,消除了生疏感。

观众要的不是才艺展示,而是你心里有别人。何炅一直无差评,就是因为他总能首先看到别人:当彭昱畅怕弄湿造型时,他马上把伞倾向彭昱畅;张子枫在雨中发抖时,他随手递给张子枫一条毯子。这些细节展现了人情味,比任何剧本都更能吸引观众。

我们的日常社交不也如此吗?公司下午茶时,新人A主动拿着烤盘给大家加热可颂,而新人B在角落等着HR来介绍,五分钟内大家就能分出高下。

综艺节目是将人性放大到4K镜头下,谁给台阶,谁拆台,一眼就能看清。因此,看《向往》时,最让人放松的地方,往往不是田园景致,而是通过他人的尴尬,来修正自己社交中的小问题。

下一次团建时,我不会像韩燕楠菲那样第一句话就说:“这酒店早餐好难吃。”而是效仿杨超越:“我来烤串,谁要辣?”

节目组真的没有责任吗?黄磊作为戏剧总监,应该清楚两位妹妹有社交恐惧症,然而他还是安排了动物模仿PK。这就像让有社交恐惧的人在年会上跳女团舞,实在太过分,太残忍了。

如果将任务改成“集体为戏剧社招生绘制海报”这样的安静协作活动,让新人先通过手艺开启局面,再进入交流环节,不是更为温和吗?综艺中的任务设计,往往隐含着权力的霸凌。老嘉宾擅长的事情成为游戏规则,新人只能默默承受;老玩家玩得越开心,新人越郁闷,最终连观众也感到不适。

更深层次来看,观众说“换个人就几乎完美”,其实是在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两只老鼠屎”。如果下一期换了嘉宾,情况还是很尴尬,难道我们会承认节目本身没有趣味吗?常驻嘉宾已经八年了,默契到了不用说话,然而这种默契也开始变得像家人一样敷衍。

黄磊做饭时仿佛在排话剧,何炅控场像自动回复,连彭昱畅的苍蝇梗也有了套路依赖。新嘉宾不过是放大镜,真正的裂痕早已存在于常驻的“舒适区”。就像长跑恋爱,一方抱怨第三者插足,实则是感情本身早已失去了新鲜感。

对《向往8》的期待,并非是换掉某个嘉宾,而是能否将“社死任务”改成“社恐也能接受的模式”。新人可以先通过匿名便签写下三个优点,老嘉宾抽签认领,然后再反过来猜是谁。这样既能得到镜头,又不用强迫他们发言;或者设定“今天我是小透明”的规则,给予新人免说话的金牌,用动作回应,老嘉宾则负责将沉默转化为梗。

观众想要见证的是成长,而不是看别人出丑。如果节目能降低社交门槛,新人就能从背景变成主角。

写到这里,我再看那暴雨中的猪爸爸一幕,依然忍不住笑。然而,笑过之后我也清楚,封神的时刻毕竟少见,因为那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情绪的完美契合,才能撞出火花。

节目别总盯着寻求下一个“神级场面”,先把那些让嘉宾手脚发麻的隐形枷锁解除掉吧。毕竟向往的生活并非每天都有彩虹,但至少应该让人敢踏入水坑,不畏弄湿镜头前的自己。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