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目一播,弹幕先笑疯了
《花儿与少年》第7季第一站,李沁刚拿到导游胸牌,还没开口,龚俊就举手:“李导游,我早饭想吃昨晚那家炸酱面,顿顿吃,行不行?”
马思纯紧跟:“我要求不高,给我街头画个圈,我能在圈里待一天,算一个景点。”
旁边还有宋祖儿补刀:“省下来的门票钱,给沁姐买一箱爽肤水,她脸都晒红了。”
李沁原地愣三秒,憋出一句:“你们戏好多啊!”
弹幕刷屏:原来明星私下也这么幼稚?
2. 别当真,他们其实在“哄”她
镜头切到后台,李沁跟导演组小声吐槽:“我都不认识他们了,怎么一夜之间全变三岁?”
可事实是——
出发前,龚俊偷偷拉了个小群:“沁姐第一次当导游,肯定紧张,咱们先闹一闹,把她闹放松。”
马思纯回了个OK,还加一句:“别太过,别真把人惹哭。”
于是有了“顿顿吃同一家店”的无理要求,也有了“街头画圈当景点”的脑洞。
说白了,一群人在用“幼稚”包裹“心疼”:知道你怕做不好,我们就先当坏人,把最离谱的话说完,让你发现——原来就算搞砸也没关系。
3. 成年人的“安全感”往往披着玩笑皮
网友热议:这样开玩笑,会不会过?
可李沁的反应已经给出答案——
她先叉腰假装生气,随后自己笑场,转头去给大家买冰淇淋,一边买一边嘀咕:“吃同一口吧,省得你们再作妖。”
那一刻,大家都懂了:她接住了这份“闹”,也接住了背后的“暖”。
就像我们在办公室,最累的那天,同事突然把你的笔藏起来,让你满屋子找,找到后集体起哄“请奶茶”。
你嘴上骂“幼不幼稚”,心里却松了:原来我没被这个世界落下。
4. 旅行最可怕的不是迷路,是没人敢当“导游”
干过的人都知道:
带一群人出门,比写年终总结还吓人。
路线、预算、节奏、情绪,哪一样崩了都骂导游。
李沁也怕,怕到前一晚背攻略背到凌晨三点。
所以龚俊他们才先“砸场子”——把最差的提案说完,让她知道:
“放心,我们不会真挑剔,你随便带,走错路也当风景。”
这是另一种“我挺你”:先把自己放到最低,把舞台留给她。
5. 散场后,李沁发了条朋友圈
没配图,只有一句话:
“原来被一群人‘戏精’围着,是这么踏实的感觉。”
龚俊在下面回:“下次还闹你。”
马思纯补刀:“爽肤水记得报销。”
你看,成年人的友情不用拥抱痛哭,也不用“我爱你”。
他们选择用最吵的方式告诉你:
“你大胆往前冲,后面我们给你兜底。”
6. 写在最后
节目播出后,#李沁被集体整蛊#冲上热搜。
有人说“明星真会演”,可我更愿意相信——
那是我们每个人都遇过的瞬间:
第一次带项目,第一次组织聚会,第一次当爸妈……
心里慌得要命,表面还得稳如老狗。
这时候,如果身边有人突然开始“作”,开始“戏精”,开始提各种离谱要求,别急着翻白眼。
他们可能在说:
“别怕搞砸,有我们在。”
就像李沁在采访里那句大笑:
“他们越闹,我越安心。”
原来,最动听的安慰,从来不是“加油”,而是——
“来,我们一起幼稚一场。”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