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舞台上,曾被寄予厚望的李七月突然“消失”。
她的身影从观众熟悉的节目里无声无息地淡出了。
习惯了她清晰、干脆的播报,观众不禁好奇:到底出了什么事?
有人猜她离开央视,被其他平台挖走,有人猜她转战幕后,还有人冷嘲热讽,说她不过是个“昙花一现”、出局早晚的事,但谁都没想到,她竟然去了,农业农村频道?这一消息当时像一颗重磅炸弹,震碎了不少人对“央视颜值担当”的固有认知。
央视舞台,光鲜亮丽、竞争白热化,农业农村频道,话题少人问津,主要面对基层农民,是整个央视的“冷门配置”,有人直接嘲:"落毛凤凰不如鸡,这下真的算是被发配了吧!"曾经的“未来之星”咋成了“乡村代言人”?
刚登场央视时,她的专业能力和台风备受肯定,董卿都曾公开夸赞她“清新有度,未来可期”,年轻、漂亮、业务扎实,怎么看都像是下一代秀场王牌,那段时间,她的脸频繁出现在央视多个重要栏目,那是她的黄金期。
可事业曲线却在大家没察觉中悄然转折,从有限的画面拼贴中能猜出,她从主要节目撤出后,选择做“冷板凳”,更突然的是,她竟然调去了农业农村频道,放央视光彩夺目的高端资源不享受,去支援“冷门”?一时间,网络讨论炸开,嘲讽铺天盖地。
有人甚至直言,“种地能有啥前途,算她废了吧,”用“发配”二字来形容她的现状不无道理,九个月后,质疑声反转一整个冬天没看到李七月的身影,今年春天,她突然以一场现场直播回归观众视野。
不是在熟悉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而是一档农业农村频道的新栏目,《乡村新脉动》,节目内容完全不一样,讲的是土地、农民、乡村振兴,甚至还敢碰基层问题,镜头里,没了华丽的棚内场景,她站在田间地头,脚上的鞋沾泥,手里的话筒抬得更稳。
从播报农业扶贫政策,到风吹泥土间的故事,她用一种格外接地气的方式捕捉乡村的真实细节,这一次,不是谁关注她的外表,也不是分析她的台风,而是对她走到“泥巴里”后表现出的真诚态度心生敬佩。
农业频道的收视率也蹭蹭上涨,她用扎根基层的坚持证明,“下泥巴”不仅是挑战,也是她的选择,她自己也回应,“懂农民的心,才触到时代最深的脉动,”九个月时间,让许多人转变了对她的认知,她没在都市舞台打拼,却用自己的专业打开了另一扇门。
让远离主流视线的农民、土地,他们的故事能更有力地展现,这事不是所有人能做到,公共话语里,农业频道过去长期被认为是弱势频道,没流量没声响,就是给村镇人看的,李七月硬是把自己从“都市话语圈”剥离,投身到能更为真实触及中国基层心声的领域。
这一份专业能力和坚持,算是给质疑她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而她的转型非但不是丢掉价值,反倒是突破了央视主持人的固有框架,不是主持人服务节目的需要,而是节目需要主持人有深度、有情感、有基层视野,她做到了。
谁说“落毛凤凰不如鸡”?这个土里长出的玫瑰,看得更远,从某种角度看,她的选择是大胆的,也是聪明的,去到农业农村频道,她迎接的不是掌声,而是更大挑战,泥巴地里的工作强度高,和农民交流需要花很多时间,还得快速让那些基层问题转化为电视语言。
而这一路,她没有抱怨,没有退缩,顶住所有质疑声,硬生生交出了一张成绩单,节目收视率从冷板到现在的稳定上升,更代表她真切触碰到了观众芳心,九个月前,大家笑她“发配种地”,九个月后,农业频道因她一档节目逆袭。
没有金色舞台的镁光灯,她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站到了新的高点,从质疑,到敬佩,从模糊,到聚焦,有观众评价,“她从未离开,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光”。
她用远离主流的职业选择,讲出中国乡村、土地这些厚重故事的底色,这,才是她该有的位置,她不是“消失”,是换了舞台做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