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刊| 总第4122期
《沉默的荣耀》,爱奇艺已开加更礼,CCTV-8明晚上演大结局。
观众早已知晓,这个依据真实历史和人物创作的故事,不会出现任何奇迹,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终究应了开头的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正是由于真人真事的加持和悲壮结局,《沉默的荣耀》给人的感受始终不是往常看谍战剧的酣畅淋漓,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叹惋。
这份沉重,甚至让我数次萌生弃剧的冲动。
但还是坚持看到了最后。一是当我看到现实中吴石将军墓前祭奠者络绎不绝,几位英烈的雕像前摆满鲜花与玫瑰饼时,剧中积蓄的压抑瞬间被一种跨越时空的慰藉与温暖消解。
二是它毕竟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作品。往常的谍战剧,常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此前是“敌明我暗”的谍战剧,此后是“敌暗我明”的反特剧。
而《沉默的荣耀》将舞台置于1949-1950年的台湾,讲的是敌明我暗的残酷斗争,由此补全了此前谍战剧中从未被充分书写的“题材飞地”,成为了一个例外。
在这块飞地中,《沉默的荣耀》一边承袭了《潜伏》《黎明之前》等经典的叙事模式,一边充分挖掘高层潜伏者的斗争特色,为经典骨架赋予了全新的血肉与灵魂。
在谍战剧不断引进外来元素以求创新的风潮中,这部剧选择的稳中求进路线也许才是一种正确姿势。
信仰
在经典谍战剧中,男主从一开始往往就是成熟的情报人员,对我党的忠贞要么始终如一,要么如余则成一般快速弃暗投明,至死不悔。
谍战+偶像的模式建立之后,叙事逐渐转为描绘国民党特工或被卷入战争的年轻知识分子,如何在我党成员的感召与指引下,一步步确立自己的信仰,最终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坚定地踏上革命的征程。
但《沉默的荣耀》的叙事,恰恰跳出了以上两种框架。
吴石(于和伟 饰)出场时即是高官,赴台后官至国防参谋部次长,为中将军衔,可以说位高权重。
关键在于,他并非中国共产党党员或特别党员,而是同情、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国军高级将领。
那么,这部剧回答的首要问题便不再是“信仰如何确立”,而是一位国民党高官,甘愿冒险为我党工作,究竟是出自审时度势的政治投机,还是源于一份更为深沉坚定的家国大义?
答案不言自明。
吴石本可以在福州就地起义,而不必深入虎穴冒险,但他还是选择奔赴“白色恐怖”弥漫的台湾;
他也可以情报交通线瘫痪为由,暂缓情报传递,但他还是冒着暴露的风险与交通员接头,失败之后又想办法亲赴香港,送出关于金门守敌的情报。
他要在群狼环伺的魔窟忍看同志的牺牲,要在不理解自己的家人面前克制情感的巨浪,要在国仇与丧子家恨的屈辱下担任日本人的翻译,要在敬重的国民党爱国将领面前忍受无法辩驳的误解,要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高层中找到立锥之地......
每一位同志的失联,他都冒险去确认过了;每位战友的牺牲,他都在无眠的夜里感伤。
他曾在听闻解放军于金门失利的消息后当场昏厥,他在雨中的记者招待会上悄悄向金门之战牺牲的战友们致敬,他也在国民党轰炸上海的“海东青计划”失败后流露出孩子般的稚气。
句句不提信仰,但事事指向信仰。《沉默的荣耀》通过细节刻画消除了吴石这个人物可能产生的不和谐议论,也呼应着剧集的主题。
吴石并不孤单,他和朱枫(吴越 饰)、陈宝仓(那志东 饰)、聂曦(魏晨 饰)并肩而立,构成了一个悲壮的英雄群像。
朱枫是那一时期标准的共产党员形象,她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她亲眼目睹了被派往台湾的交通员暴露后跳海自尽,主动请缨,入台执行任务。
她不是一个专业的情报人员,但凭借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在生意场上练就的火眼金睛,屡次化险为夷。尤为动人的是,朱枫已在岛外品味过革命胜利的喜悦,但还是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陈宝仓出场时是一个正直不阿的国民党将军,也是潜伏在孤岛的地下民革。在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和派系站队中,他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底色,并巧妙将此化为最有效的保护色。他总是感念着家乡的驴肉火烧,就义前留下了令人动容的绝笔。
聂曦是老师吴石的坚定拥护者,在营救地下党的行动中搏过命,在保护普通民众的意外中流过血,吴石送出的每一份情报背后,几乎都烙印着他无声却坚定的身影。
其实,信仰不是别的,就是一群人为理想而战。只有让这四个人的形象走进观众心里,信仰才够具体,故事才够动人,结局才够悲壮。
谍战
信仰是谍战剧永恒不变的主题,但评价一部作品当然不能仅限于此,更要看它在谍战戏上的完成度和观赏性。
必须承认,注定失败的潜伏任务和人物悲剧,直接降低了我对剧中情报战的兴奋感,但不可否认《沉默的荣耀》其实在这条线上下足了功夫。
它首先写到了情报工作的局限性。
厦门解放,近在咫尺的金门按说指日可下,不料胡琏兵团的两个军驰援金门,率先登岛的解放军三个团瞬间陷入和国军二十二个团鏖战的绝境之中,最终弹尽粮绝,遭遇大败。
剧中,吴石提前获知了国军在金门的最新部署,只要将情报送出去,解放军便能做好充分准备。然而,金门大战在即,台湾的地下交通线却出了问题,吴石历尽艰险才将情报送出,但他没有想到,解放军的进攻提前了。
这便是情报人员的无力感,即便情报成功送出,历史的轨迹也可能因一个微小的意外而改变。
它也写了高层情报员的战略欺骗术。
吴石身为“国防参谋部次长”,其潜伏使命不仅是看到并传递敌人的部署,更要以身份之便和战略眼光,引导对方做出于我有利的决策。
剧中,解放军进攻川渝时,吴石利用蒋介石舍不得丢地盘的心理,在军事会议上建议既保成都,又保重庆,分兵驻守。看似合理,实为陷阱,为解放军对川渝的各个击破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情报获取与决策干扰的基础上,《沉默的荣耀》还进一步给出了情报工作的第三个关键词:分析、预测。
吴石在日常工作中偶然获知了国防部正在往舟山运输军用物资的信息,他敏锐地将其与蒋介石近期召开的空军秘密会议联系起来,继而通过有心调查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在完全不知晓具体行动计划的情况下,判断出了空军要对上海进行轰炸。
而后,他又借工作之便,调看舟山海域的天气情况,探听空军的近期动向,由此推测出了具体的轰炸日期。
于无声处听惊雷,吴石只从一句闲聊入手,就一步步梳理出了敌人的底牌,最终拼凑出“海东青计划”的行动目标,着实令人叹服。
而在“密室捉鬼”和营救被捕人员等谍战剧的经典叙事范式中,《沉默的荣耀》也继承了《潜伏》等剧的职场厚黑学,让吴石在人性与私人利益交织的国民党官场中,精准揣摩各方目的,巧妙撬动各派系、各部门间的固有矛盾。
因“海东青计划”泄露,吴石成为最大的嫌疑人,被隔离审查,他直接利用国防二厅与保密局之间的矛盾,驱虎吞狼,最终让保密局的人背了黑锅。
在营救被捕同志时,他也采用了同样的招数,给二厅提出了一个“三方共管”的建议,防止功劳被保密局独吞,由此迫使保密局转移人犯,为营救创造了便利。
一面精准定位高层谍战的独特维度,一面从容汲取经典作品的叙事智慧,这种稳中求进的创作定力,让《沉默的荣耀》找到了一条有效创新的蹊径。
挽歌
最后想说的是,《沉默的荣耀》是一曲献给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一众烈士的挽歌,哪怕是剧中最轻松惬意的欢聚桥段,也透着一股无法驱散的悲怆。
吴石妻子王碧奎(曾黎 饰)背对着他,在阳台上婉转唱戏的那一幕,大概是剧中最温馨动人的瞬间,却也因此最显残酷。不由让我想起了电影《风声》结尾处,李宁玉对顾晓梦的那个回眸。
电影里的顾晓梦在衣服上刺下了遗言,而剧中的吴石恐怕也预见到了夫妻永别的那一天。
所以,归根结底,《沉默的荣耀》是一部虐心剧。
一虐,虐在英雄壮烈。
从为掩护吴石而开枪自尽的接头人,到赴台失败跳海自杀的新交通员,观众一直感受着先辈赴死的从容和信仰的纯粹,而后又眼睁睁看着主角四人一步步走向历史记载的结局。
二虐,虐在时代洪流中骨肉亲情的撕裂。
吴石赴台后,一家人就再也没有聚齐过,聂曦瞒着妻子把孩子留在了大陆,陈宝仓还在念叨着家乡的味道,朱枫与女儿女婿走向对立的结局......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三虐,虐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哪怕无数人已经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付出了生命,却终究未能换来一个圆满的结果,这种看剧过程中给人最大的落差,最终化为了一声最深沉的叹息。
但无论如何,《沉默的荣耀》正面书写这段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已然达成,虽然网播热度较为一般,但收视上佳,且话题性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都有铺天盖地的讨论,台湾媒体也多有报道和讨论。
自几位烈士牺牲起,这称得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公共缅怀。
【文/许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