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超过半个月的《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刚迈过8100万大关,排片占比跌至1.9%,预测内地总票房仅8600多万,片方分账才2700万,按照5000万制作成本估算(不算宣发费),面临巨亏。
相对电影亏损,上市公司蒸发市值更严重。
电影国庆期间票房失利后,主投主控方果麦文化,连续两个跌停,市值蒸发超过50亿,而位列出品方第二位的光线传媒也被拖累,几个交易日下来,市值蒸发超过60亿。
不过,光线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果麦文化明显要更惨,股价春节前的9月24日登上93.43的高位,截至发稿,股价45.59元,已经跌去一半多。不难看出,一部电影事小,影响公司股价事大。暴跌之后,果麦文化方面终于想到了解释和对策。
一方面,果麦文化想办法稳住投资者信心。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非常重视市值管理,将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不过持续深耕核心业务、运用多种市值管理工具、做好信息披露等听起来有点不痛不痒。
另一方面,针对《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这个引发股价闪崩的“病灶”,果麦文化也给出了回应和规划。
对于票房不及预期,果麦文化归咎于客观原因,档期选择不当、宣发周期过短、产品本身非爆款。《三国的星空》主力观众是中小学生,影片偏向“教育产品”属性,而国庆档无法匹配学生的观影需求,如果选择暑期档可能会更好。
反思和总结无法解决问题、也不能打消投资者的疑虑,果麦文化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重拍。
我看到这两个字也傻了,简直不敢相信,一部电影票房失败有多种原因,平心而论,《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品质不差,目前豆瓣评分稳定在7.1,题材的影响更大一些,明知道是啃不动的硬骨头,已经栽一次跟头了,不服气还非得再来一次?
但不得不信,因为白底黑字在那放着:
果麦文化表示,《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本轮上映结束后,未来有可能补拍重映或重拍重映,依托现有口碑补充产品质量、提升宣发热度,挖掘“教育产品”长线价值。同时,影片的流媒体版,海外收益及IP衍生收益,待新版影片的规划确定后将正式落地。
说心里话,我不太信这个补拍或重拍的计划,因为按照电影总体规划,第一部的故事和内容含量大概就是这么多,很难有大跨度的提升,资方真的会傻到砸钱再冒一次险吗?
果麦文化还有一招,就是“画大饼”,透露已经开始规划《三国的星空第二部》:
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二部故事聚焦赤壁之战,有周瑜、诸葛亮等国民认知度更高的人物形象,观众期待度较高,具有很强的技术可行性。果麦自身有明确的推进意愿,但也需根据其他合作方的意愿进行最终决策。
果麦文化的意思,就是我愿意出钱投资,但还需要其他资方进来,大家一起做这个事儿,如果其他公司不投,我也就不投了,这个系列就流产了。
纵观果麦文化的整体回应,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始终不愿意面对和承认电影票房失利的核心问题,而是用档期、宣发等客观原因挽尊。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失利,核心原因是片子拍的还不够硬、品质还不够好。
回顾过往票房成功的动画电影,哪一部不是靠质量取胜、靠自来水口口相传打开市场?10年前的《大圣归来》是这样,春节档的《哪吒2》是这样,那部老少观众争相观看的《长安三万里》也是这样。
值得玩味的一组数字:此前果麦文化发公告透露,公司投资4000万元,韩寒的亭东影业投资1000万元,共同制作《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签署《电影投资合作协议》。
这份公告暗示了出品方第二位的光线传媒很可能没有投钱,而是“技术入股”,出人、出技术(导演袁原是红鲤动画创始人之一,该公司是光线传媒子公司),从而拿到份额。
动画电影每一帧、每一个细节都是钱堆出来的,出多少钱得到多少钱的效果,5000万预算,就只能有《三国的星空》这样的效果。
坏就坏在年初观众刚看完《哪吒2》,品位一下子上来了,和人家《哪吒2》的细节和设计相比,《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简直就是粗糙、空洞。
和《哪吒2》炫酷的动作场面相比,《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则是枯燥、偷懒,两军交战的场面,很多都用文字和闪回一带而过,没有实打实的做出来。
相比《哪吒2》的高燃、快节奏,《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真的很慢、很能注水,曹操养的那条狗的元素完全可以拿掉。
这部电影,距离观众的G点还很遥远,注定成不了口碑爆款,品质连两部《雄狮少年》都比不了,凭什么大卖?仅靠三国IP是没有用的。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虽然《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品质没那么好,但确实也不是烂片。第一部扑街就只能认了,希望果麦文化不要再浪费投资者的钱,第一部就这样吧!钱要花在刀刃上,希望能尽快启动第二部,如果真有诚意,就把第二部做好,相信观众还是会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