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央视主持天团,大家除了想到董卿、周涛、康辉,印象比较深的估计得有李梓萌。
倪萍还曾调侃过她是“贷款上班”,这话当时让不少网友打趣:“原来央视主持人也有这么手头紧的时候”?
不过,这个小标签也让咱们看到了央视主持人不一样的一面,可偏偏就是这么个有意思的主持人,却卷进了一场风波里。
李梓萌为何会戴假发?
李梓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代表着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新闻播报,尽管只有二十九岁,李梓萌已经成为《新闻联播》的固定主播,这样的成就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
可是年纪轻轻就承担如此重要的角色,李梓萌也面临了不少挑战,尤其是与《新闻联播》要求的形象之间的差距。
《新闻联播》在央视里绝对是顶重要的新闻节目,对主播的要求可不低,不光得有过硬的新闻专业本事,形象还得跟节目的风格搭得上才行。
节目中通常出现的是成熟、稳重的形象,而李梓萌的年轻面容显然与这个要求有一定的落差,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李梓萌做出了一个不太常见的选择,那就是戴假发。
假发的使用,帮助她塑造了一种更加成熟、稳重的外观,这符合《新闻联播》的形象标准,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外貌决定,而它背后却隐藏着李梓萌为适应行业规则所作出的职业妥协。
对于很多女性主持人来说,外貌在职业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形象要求非常高。
而且男性主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皱纹、白发,观众认为这些反映了成熟和经验,但女性主播则往往被要求保持年轻、稳定的面貌,这也给李梓萌带来了压力。
在这种职业环境下,李梓萌选择了戴假发,看似个人选择,实际上却是在迎合行业标准,她所做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也是在适应央视这一行业的普遍要求。
可以说,戴假发的决定不仅是为了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符合《新闻联播》对形象的严格要求,对于她来说,这不单单是外貌的改变,更是对行业规范和职业身份的一种适应。
李梓萌的专业不止外貌
李梓萌的形象可能给人一种年轻且亲切的感觉,但她的专业能力远不止外表,观众记住她,不仅仅是因为那顶假发,更重要的是她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和积累的专业经验。
可是公众的记忆往往偏向那些小失误和细节,忽视了她为职业付出的努力,比如,李梓萌曾在一次直播中因为口误将“劳动节”念错,结果被网络放大,甚至被戏称为“劳动姐”。
这个小小的失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模仿,甚至成为了她的外号,虽然她当时只是个偶然的口误,却被放大成为她形象的标签,这种失误在公众视野中成了笑料,但却无形中给她贴上了“不严谨”的标签。
要知道,李梓萌的真正实力,远不仅仅是外界的看法,每天凌晨四点,她开始为当天的早间新闻做准备,每年,她要完成158期节目的录制,夜晚当大多数人都进入梦乡时,她还在加班,准备着晚间的新闻。
她的工作强度和专业素养,都在这漫长的工作日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和高强度的工作,是她能在公众面前展现专业形象的根基。
李梓萌不光日常工作靠谱,碰到突发情况也能稳住,有回直播时,提词器突然坏了,屏幕一片空白。
这种紧急关头,她没慌神,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沉着劲,照样顺顺利利把直播做完了,这次“神仙救场”不光证明了她的专业能力,也能看出来她背后下了多少功夫、熬了多少小时。
AI技术让名人形象成“工具”
李梓萌凭借多年的新闻直播经验,赢得了大众的信任,可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份信任的基础开始遭遇新的挑战。
近年来,AI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复制名人的形象和声音,李梓萌的形象就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AI制作出几乎与真人无异的视频。
这些视频里,李梓萌像是在推荐一款叫“深海多烯鱼油”的东西,对方还说这能治各种病,可实际上,这玩意儿根本没啥治疗作用,就是个普通的保健类糖果而已。
这一事件不仅侵犯了李梓萌的肖像权和声音权,也严重破坏了公众的信任,李梓萌完全不知情,也没有参与其中,却因为这场虚假的商业操作受到了损害。
就这样,她的名誉被拖入了一个不真实的圈子,成为了虚假宣传的工具,这类事件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也给公众带来了信任危机,甚至让人们开始质疑从名人推荐中获取的各种信息是否真实。
事实上,李梓萌并非唯一一个受到类似困扰的公众人物,像全红婵、张文宏等名人,也曾被用来进行虚假带货,误导公众购买一些毫无实际效果的产品。
这种现象不仅侵犯了个人的权利,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当人们越来越难以分辨真假信息时,社会对信息的信任度也在下降。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数字“绑架”的问题可能变得更加普遍,现在,商家可以随意使用公众人物的形象和声音制作虚假的广告,而这些广告的观众往往并不知情。
毕竟公众人物的形象和声音本应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但现在却成了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很显然,现在信任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防止技术被滥用,如何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判断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纵览新闻、津云、北京日报客户端、新福建、抖音-合肥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