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0年前毅然离开央视,选择孤身回乡创业,如今他过得是否如意?

娱乐 2025-10-24 06:08:51

曾是央视“未来台柱”,凭《朝闻天下》圈粉无数。

却在事业巅峰突然离职,转身扎进没人看好的乡野。

这个敢在汶川地震播报时落泪的主持人,为何放下话筒去守老手艺?

十年过去,他的创业之路如今过得如何?

从“央视顶流”到“突然消失”

他曾经是行业的顶流,手握旁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可竟然做出了让整个业内,甚至所有人都完全无法理解的选择!

提起赵普,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是《朝闻天下》里那个温文尔雅却藏着热血的主持人。

从初中毕业的农村小伙,到军营里的广播员,再到历经寒窗苦读走进北京广播学院。

最终站上了央视的舞台,他的逆袭故事本就足够励志。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在播报时眼含热泪。

用“有血有肉”的表达,打破所有人对主持人的庄重淡定的“刻板印象”。

成为了能与所有观众们“感同身受”的“共情标杆”。

又在后来主持的《晚间新闻》中,更是被视为央视的“未来的台柱子”。

可谁也没曾想过,在后来的一次新闻中,他像往日那样在结尾与观众们“再见”。

却从此之后,在那个新闻的演播厅里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

外界猜测纷纷:是因之前的“明胶事件”直言被封杀后的心灰意冷?

还是厌倦了体制内的束缚?

直到多年后,赵普才揭开真相。

早在2003年录制《传人》节目时,他就被手工艺人的困境深深刺痛。

后来为了寻找曾经的那个鱼皮匠人,他的团队踏遍千里。

可到了以后,却只听到老人离世的遗憾,就这样一门手艺就此失传。

就在那段他消失不见的日子里,他反复思考。

站在众人瞩目的播报新闻中,不如亲手为这些即将“消失”的手艺“发声”。

最终,他抛弃了自己曾经“央视主持人”的标签,选择一条更难走的路。

放下话筒的赵普,没有像外界预测的那样“落寞隐退”,反而一头扎进了乡野田间。

他究竟要在这片地上做哪些事情?

又能否让那些不被看好的“乡土事”生出新的可能?

弃文从商闯乡野

放弃央视“铁饭碗”一头扎进乡野,他的选择曾让无数人费解。

放着光鲜亮丽的主持人不做,偏要去做没人看好的“生意”,他真的可以吗?

离开央视后,赵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

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拜访上千位手艺人,把即将失传的竹编、木雕、刺绣一一记录在册。

可光有记录不够,手艺人要吃饭,手艺才能活下去。

于是,他加入手工艺电商平台,策划纪录片、举办手艺大赛。

还亲自上场直播,用曾经职业的感染力向网友介绍每件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

“这不是普通的竹篮,是老人用十年手艺编制的‘时光”。

“这双布鞋,一针一线中都蕴含着非遗的温度”。

他的直播间没有其他主播那般的叫卖声,只有真诚的故事讲述。

反而吸引了大批喜欢非遗文化故事和内涵的“消费者”。

积累了足够经验后,赵普干脆打造了自己的电商品牌。

不仅卖手工艺术品,还帮家乡的农产品打开新的“致富之路”。

从山里的茶叶到田间的坚果,他亲自把关品质。

用“央视名嘴”的信誉做担保。

没人能想到,这个曾经的主持人,能把“乡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他公司月营业额一度突破5000万,越来越多的手艺人靠这门生意脱离贫困。

濒临失传的各种手工手艺也重新“燃起了重生的火焰”。

有手艺人说:“赵普不是来‘扶贫’的,他是来帮我们把手艺‘活’下去的”。

事业成功的同时,赵普也没丢掉曾经的“热血”。

还有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敢”。

即便离开央视多年也从未曾褪色,反而在新的道路上愈发鲜明。

54岁仍敢“针砭时弊”

俗话说“人走茶凉”,可他离开央视十年,反而活得更“敢”了!

如今的他已经54岁了,社交账号里没有曾经做名人时的光鲜日常。

反而满是手工艺品的展示、农产品的长势,以及对社会热点的犀利点评。

看到不合理的事情和状况,他依旧会像之前那样开门见山的指出来。

从食品安全问题到非遗保护困境。

他的文字没有官样文章的敷衍,只有直击要害的坦诚。

有人劝他“别管闲事,小心惹祸上身”。

可他却笑着回应:“就算没有主持人身份,我也有义务说出看到的真相”。

除了关注手艺和社会议题,赵普还把公益当成了日常。

他定期给贫困山区捐钱捐物,还发动身边的企业家、手艺人一起参与。

甚至在直播间里发起“公益助农”专场。

把销售额的一部分用来资助山区孩子上学。

有人问他:“之前离开央视的决定后悔吗?”

他的回答坚定:“以前是传递声音,现在成为声音,这日子比之前更踏实。”

如今的他,不用再起早贪黑的去录节目,不用再为手稿反复修改到深夜。

却能在走访手艺人时,看到他们眼里重新燃起的光。

能在农产品丰收时听到农民的笑声,能在说出真话后收到网友感谢的留言。

这份踏实与满足,或许比曾经的“央视名嘴”光环,更让他心安。

十年前他的抉择让无数人费解,可十年后他用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所谓“如意”,从不是照着他人的想法,而是放下过往追求真正热爱的事。

他从主持人变成乡野间的“手艺守护者”,从“传声筒”变成“行动者”。

如今的赵普,或许没有了曾经的家喻户晓,却收获了更有分量的人生。

这份“如意”,无关名誉与利益,只关于初心和热衷,足以让人敬佩。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