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宗馥莉辞职出走,千亿集团内斗落幕、无人是赢家,背后真相如何?

娱乐 2025-10-24 12:04:44

2024 年夏天,宗馥莉接过父亲宗庆后留下的千亿商业帝国,靠着标准化改革和消费者对宗老的缅怀。

生生把销售额拉回 728 亿元,重现 2014 年的辉煌时刻,那时外界都夸她是 “最靠谱的豪门继承人”。

可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25年10月11日传出消息。

宗馥莉已于9月12日正式向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辞去了公司法人代表、董事及董事长等一系列核心职务,还得到了股东们的一致同意。

要知道,此前家族内斗时各方剑拔弩张,如今却罕见地达成共识,这份 “平静” 背后藏着怎样的矛盾?是她口中的 “专注娃小宗”,还是另有更复杂的隐情?

从业绩巅峰到突然辞职的反转迷局

2024 年 8 月,宗馥莉正式接过娃哈哈董事长的权杖,彼时的她,带着改革者的锐气,迅速在这家传统企业内部掀起变革浪潮。

她将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作为改革核心,一边劝退调整多位企业元老,大量启用自己此前执掌的宏盛系人才填补空缺。

一边对经销商体系动刀,以业绩不达标、经营不善为由,果断削减了一批长期合作的经销商。

巧合的是,当时恰逢市场对宗庆后的缅怀情绪高涨,消费者纷纷以购买产品的方式表达支持,双重作用下,娃哈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4 年销售额同比暴涨 40%,达到 728 亿元,成功重回 2014 年的业绩巅峰,宗馥莉也一度被视为带领娃哈哈焕发新生的关键人物。

然而,谁也没料到,这份风光仅维持了短短一年多。

2025 年 10 月,一则消息震惊商界:宗馥莉已于 9 月 12 日正式向娃哈哈集团辞去法人代表、董事及董事长等所有核心职务。

且这一决定通过了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相关程序,获得了股东们的一致同意。

要知道,此前家族内斗时各方还剑拔弩张,如今却罕见地达成共识,这样的转变本身就充满疑点。

对外,娃哈哈方面仅模糊提及 “商标使用不合规”,称宗馥莉需专注于个人新事业 “娃小宗”;但深挖背后,真正的导火索远比这复杂。

早在宗庆后生前,便在遗嘱中安排将 21 亿美元信托留给私生子,且明确信托资金调动需宗馥莉签字。

这本是希望她以继承者身份 “施恩”,促成家族和解,可宗馥莉却因积怨拒绝签字,双方最终在香港法院对簿公堂。

“私生子” 一事彻底曝光,不仅打破了宗庆后的身后名,更让娃哈哈陷入舆论漩涡,矛盾彻底激化,也为她的辞职埋下伏笔。

宗馥莉 “扶亲” 操作引发众叛亲离

宗馥莉的争议,远不止于家族内斗,在执掌娃哈哈期间,她的一系列 “扶亲” 操作,逐渐将自己推向了多方对立面。

人事上,她对宏盛系人才的偏爱已十分明显,用亲信顶替元老的做法本就引发内部不满。

而在业务层面,她更是直接将手伸向了娃哈哈的核心板块,桶装水业务。

2024 年底,宗馥莉推动将浙江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的桶装水销售权,转移至 “宏胜系” 旗下的杭州迅尔城通商贸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的董事正是宗馥莉本人,且该操作在 2025 年 3 月 25 日正式落地,相当于将集团核心资源直接划入自己掌控的关联企业。

更让合作伙伴不满的是,2025 年 4 月,在未与经销商签订任何购销协议的情况下。

宗馥莉强制要求所有经销商向杭州迅尔城通商贸有限公司下单,从发货到开票全程由该公司主导,实质性完成了业务转移。

不仅如此,她还试图掌控品牌核心,2025 年 2 月,娃哈哈曾申请将 387 件 “娃哈哈” 系列商标转让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可因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一计划未能成行,宗馥莉也因此面临后续无权使用核心商标的风险。

这些操作,彻底触碰了娃哈哈的利益根基。

要知道,娃哈哈并非宗馥莉个人所有,而是全员持股的特殊企业,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高达 24.6%,许多老员工凭借多年持股、分红及福利,家庭财产已达千万级别。

宗馥莉的 “利益输送” 嫌疑,加上此前关停部分工厂导致员工薪资骤降、引发陕西分厂 1500 人集体维权的事件,让持股员工、经销商等群体的不满彻底爆发。

最终,代表国有资本的股东与广大员工持股股东联合施压,失去支持的宗馥莉,只能被迫选择辞职。

业务震荡:桶装水业务的反复与品牌危机

桶装水业务对娃哈哈而言,绝非普通板块。

它是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业绩支柱,而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正是宗馥莉。

这本该是她巩固自身在集团地位的重要抓手,却因一系列操作沦为业务震荡的 “重灾区”。

早在 2024 年底,宗馥莉推动桶装水销售业务向 “宏胜系” 公司转移时,就已为后续混乱埋下隐患,而矛盾的集中爆发,始于 2025 年 7 月娃哈哈集团的一则通知。

当时,集团突然要求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停止使用 “娃哈哈” 品牌授权生产桶装水。

要知道,这家公司长期依托 “娃哈哈” 的国民品牌认可度开展业务,突然被收回授权,不仅导致其生产计划被迫中断。

更让长期合作的客户陷入困惑,消费者选择桶装水时,“娃哈哈” 的品牌信任是重要考量因素,授权取消直接冲击了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短短两个月后,为维持运营,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推出了新品牌 “沪小娃”,还打出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的宣传语,试图关联原品牌的口碑。

可这样的 “自救” 效果甚微。

一方面,新品牌缺乏市场积淀,消费者认知度低,经销商推广意愿不足。

另一方面,“同宗同源” 的表述反而引发争议,被外界质疑是借娃哈哈的影响力 “蹭热度”,进一步稀释了原品牌的价值。

更具戏剧性的是,宗馥莉辞职仅 4 天后,也就是 2025 年 10 月 14 日,浙江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便重新拿回了此前被转移的桶装水销售权。

业务归属的反复折腾,不仅打乱了生产与销售节奏,更让经销商与合作伙伴对娃哈哈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品牌形象与市场信任度均遭受难以短期修复的损伤。

无人是赢家的残酷结局

这场风波落幕时,没有胜利者,只有各方深陷困局的无奈。

对宗馥莉而言,即便保留着娃哈哈近 20% 的股权,仍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每年能拿到巨额分红维持富豪生活,但她失去的远不止职位。

她推动的标准化改革被搁置、“宏胜系” 人才布局被调整、核心业务转移计划被推翻,倾注心血打造的 “娃小宗” 品牌也因失去集团资源支撑濒临消亡。

更重要的是,从 “豪门继承人” 到 “众叛亲离的出局者”,她的商业声誉严重受损,未来再想主导大型企业运营,难度已然倍增。

娃哈哈集团的处境同样艰难。

尽管上城区国资大概率会从现有高管中挑选新董事长,维持全员持股的股权结构,避免企业架构剧烈动荡。

但此前的内斗、业务转移、品牌停用与员工维权,已让这家老牌企业消耗了大量内部元气。

桶装水等核心业务的波折导致营收波动,经销商因政策反复信心受挫,部分老员工也因福利调整心生不满。

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管理层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修复,短期内企业很难重回此前的发展势头。

最惨的莫过于杜建英一方,宗庆后遗嘱中承诺的 21 亿美元信托,最终仅有 18 亿美元到账香港汇丰银行,还因双方对簿公堂被法院冻结。

更致命的是,这笔巨额资金的曝光引发了外汇管理局的关注,涉嫌资产外流的争议让其拿回资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私生子” 事件的公开,也让他们彻底失去了与宗家和解的可能,未来只能陷入无休止的纠纷与舆论争议中,进退两难。

结语

娃哈哈这场震荡,本质是传统家族企业传承中利益与情感、人情与规则的激烈碰撞。

宗馥莉的激进与短视、各方的利益博弈,最终让千亿帝国陷入困局。它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教训,更折射出中国式家族企业传承的普遍难题。

唯有平衡多方利益、尊重企业规律,才能让商业帝国真正走得长远,否则,再辉煌的基业也可能在内部动荡中逐渐崩塌。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