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正的好演员,从不用流量刷存在感。”
10月18日至19日,短短48小时里,《人民日报》微博账号连续发布4条内容,全都聚焦同一个人,不是顶流爱豆,没有热搜话题,更无绯闻加持,他就是演员于和伟。
从解读他在新剧《沉默的荣耀》中对革命烈士吴石的塑造,到披露他悄悄前往福田公墓祭拜的细节,没有华丽辞藻,却让无数网友相信了当初张艺谋的话。

在这个靠短视频吸粉、靠综艺刷脸、靠话题抢资源的娱乐圈,《人民日报》的破例点名,不是简单的表扬,更像是给整个行业立了一块警示牌,真正的演员分量,从不在热搜榜上,而在观众心里。
《人民日报》4次点名藏深意
翻看《人民日报》这4条内容,没有一句提及“热度”“人气”,字里行间全是对表演与责任的探讨,每一条都戳中娱乐圈的痛点。

提到于和伟,很多人会想起《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坚如磐石》里的黎志田。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跨度极大的角色,他靠的从不是“套路化表演”,而是“把自己彻底交给角色”的狠劲。
他演陈独秀,前后演了三次,每次都不一样,第一次在《觉醒年代》,他抓住了陈独秀“狂傲又赤诚”的特质,边吃瓜子边跟人辩论,推眼镜时的不屑,演讲时眼里的光,活脱脱一个 “五四先锋”。

第二次在《光荣与梦想》,他侧重展现晚年陈独秀的“沧桑与反思”,说话时语速变慢,眼神里多了疲惫,连走路的姿态都变得沉重。
第三次在话剧《陈独秀》,他干脆减重,用消瘦的身形诠释角色的困境,因为每个阶段的陈独秀,都是不同的人,所以在于和伟看来,是不能用同一个模板去套的。
演曹操时,他更是打破了“脸谱化”的认知,在《军师联盟》里,有一场戏是曹操杀完关羽后,独自站在荒野上,没有台词,他只是望着远方,嘴角先微微上扬,接着眼神慢慢黯淡,最后一滴眼泪悄悄滑落。

这段戏被张艺谋看中,后来拍《坚如磐石》时,张艺谋特意找到于和伟,只看了他整理袖口的一个动作,就拍桌子定人。
之后张艺谋面对镜头,更是直指出,说于和伟就是当年群演中最牛的人,如今看来这句话当时说的真没错。

即便是现代戏,他也从不含糊,演《刑警队长》里的秦川,他提前一个月去派出所“跟班”,跟着警察一起出警、熬夜、蹲点,连吃饭的姿势、说话的语气都模仿得一模一样。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小角色”的态度,早年在《历史的天空》里,他演一个戏份不多的反派“万古碑”,戏份加起来不到20分钟。

可他还是花了一周时间琢磨角色的动机,而就是这个“小角色”,让导演高希希记住了他,后来才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
他的“不凑热闹”,才是最清醒的选择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娱乐圈,于和伟的“格格不入”显得格外珍贵。
别人忙着拍短视频吸粉,他却连社交账号都很少更新,偶尔发一条,也全是关于作品的内容。

别人忙着上综艺刷脸,他出道20年,只参加过3档综艺,还都是《国家宝藏》《朗读者》这类文化类节目。
别人忙着抢“爆款剧”资源,他却专挑“难啃”的剧本,要么是历史人物,需要大量查阅资料,要么是复杂角色,需要深度挖掘内心,要么是小众题材,没什么流量但有意义。
反观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有的演员靠“抠图”“替身”完成拍摄,却靠热搜营销“敬业”。

有的演员连台词都背不熟,却靠“人设”圈粉,有的演员一年接5部戏,却没有一个能让人记住的角色。
更讽刺的是,这些流量演员往往能拿到更好的资源,而像于和伟这样的实力派,早年却经常面临“无戏可拍”的困境。
《人民日报》之所以4次点名于和伟,不是为了“捧红”他,而是为了给行业提个醒。

娱乐圈不需要“昙花一现”的流量,需要长久发光的演员,观众不需要“人设完美”的偶像,需要“角色鲜活”的表演者。
就像网友说的,不是讨厌流量,是讨厌只有流量,没有演技,同样也不是偏爱于和伟,是偏爱认真演戏的人。

48小时4次点名,《人民日报》给于和伟的,不是“顶流认证”,而是“演员勋章”,这份勋章,无关热度,无关人气,只关乎演技。
在娱乐圈,或许有捷径可走,或许有流量可蹭,但真正能走得远的,永远是那些沉下心来琢磨角色、守住演员本分的人。
就像他演的吴石烈士被人记住,不是因为戏份多,而是因为他演活了角色,这一次于和伟被《人民日报》点名,不是因为他会营销,而是因为他配得上演员两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