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号,张雪峰的账号全面解封了。

当晚的首次复播,峰值在线人数超4万,弹幕被“终于等到你”刷屏,而且张雪峰本人还在直播中袒露,封禁期间并无学员退费。
可见,这次被封,对张雪峰来说,毫发未伤。
其实,我也挺好奇,他到底是使用了什么手段,能把自己从官方定性的“教育功利主义”的帽子的拯救出来,还能让那么多家长唯他马首是瞻。
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张雪峰本质上是个商人。
商人的特点是什么,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一句话概括得很精确:“商人重利轻别离”。

意思是,商人更看重利益,而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又可以简称为一个“义”字。
也就是说,张看重钱财利益,而不是道德信义。
张雪峰看似是为高考升大学的考生服务,实则是为这些学生家长的钱包服务。
他稳稳拿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疯狂给家长们洗脑。
哪些专业好找工作、哪些专业适合考公务员、哪些专业能赚钱。
哪些专业能让孩子能快速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唯独没有说,哪个专业你的孩子喜欢。

为什么这一招对于家长来说行得通?
因为大多数家长也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而是觉得,我将孩子培养的能够读大学,已经完成任务了。
下一个任务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找个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
再下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儿子看孙子……
所以,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就自然而然的被舍弃了。
这种模式真的害了一大批人,因为父母的功利,也导致了孩子的功利,然后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父母们叫骂着孩子自私,但他们忘了,孩子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
父母认为的过得好,从来不包含“自由”和“快乐”。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为什么这一系列操作在中国行得通?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还处于一个“父权制社会”。
父权制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对权力的顺从。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赡养者与被赡养者的角色的互动。
也就是说,对于父亲来说,孩子首先是一个投资对象,投资资本就是抚养费和教育费。
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到这个父亲年老或者丧失了工作能力,这就变成了一笔提前支出的养老保险。
而且,孩子对父亲的社会声望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取得的社会认可能够提高父亲的声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养育最大的目的并非让孩子获得幸福,而是取得更大的声望。
但其实,家长们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目前的意识形态让他们认为,这两个目标是一致的。
张雪峰之流的“规划名师”,也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混淆“追求个人幸福”和“取得家族声望”的定义。
让更多的家长愿意为自己的“声望”欲望买单。

随着经济下行,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因为成功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难。
当钱不流通的时候,人们就会拼命的向“钱”看。人越是得不到什么,就越是想要什么。
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一种在代际之间传播的焦虑。
昨天,我看了“真实故事计划”的一篇文章,《因为父母给自己买房,崩溃的年轻人》。
故事的主人公在2021年高价上车的房子,到了2025年降价80万。
他们全家付了60万的首付,现在若是想要卖掉房子,连剩下的贷款都无法覆盖。

这就是95后的典型处境,一个看似平常的决定很有可能让两代人的积蓄血本无归。
年轻人尚能忍受租房的不便,但父母呢?
家不是定义在心里,而是定义在钢筋混凝土上。
有多少人,一辈子的奋斗,就是为了一套房子。
但是房价的下降并没有让房子的获得变得容易,反而困住了一部分人。
人们为了抵御这种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不确定性,妄想通过个人未来的确定性上去弥补。
但他们忘了,个人无论有多么强大的稳定性,都不过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粒尘埃。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远“吃香”的专业和行业。
只有当一个人心智成熟且坚定,才能稳稳地站在时代洪流的前端。

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讨伐张雪峰,或者是家长们。
只是想说,互联网时代的变动超乎人们的想象。
过去,可能几十年才能转变一次东西,现在可能几年甚至几个月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没有人能预测得准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就好比,房地产兴盛的时代,土木是热门专业。
当房地产落潮,土木又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前些年,计算机人才紧缺,这几年,互联网大厂连夜裁员。
AI时代的到来,最先淘汰的不是文科生,而是最基层的码农。

这几年,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前几批还能吃上人工智能那口饭,再后来的,人才饱和过剩,就很难吃上了。
所以说,人人都去挤热门专业,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很多热门专业的就业市场早已饱和,现实中的就业情况远不如张雪峰们所宣传的那般美好。
最终,许多毕业生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工作,而是陷入了热门专业的就业泡沫中。
这就是过满则亏,事情发展到极盛之时必然会走向衰败。
其实我也能理解那些家长们,无非是不想让孩子去“吃苦”。
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是看到别人家吃到了“红利”而眼红。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从升学规划的角度来看,张雪峰们营造的“信息差”优势已经在慢慢的缩小。
互联网时代,什么信息都可以从网上获得。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参加高校的招生会和打招生办电话咨询。
高校每年花很多钱在招生上,说白了,办学校也是在做生意,学校也不希望自己招不到学生。
所以,有需求可以直接联系学校招生办,他们会给出一个大致的分数报考区间。
不过,这个区间一半会给的比较宽松,自己再根据往年的招生情况推测一下基本就知道能不能录取上了。
而且每个学校都会公布自己的毕业生去向,考研考公这种都是最直观的数据,每个学校网站上都能查到。
张雪峰们不过就是做了一个信息搜集和整理的工作。
家长们若是有心,这些工作大可以自己来做。

从教育的长远性来看,学历只是筛选了学习的能力,并非筛选了做人的能力和幸福的能力。
普通人试错的成本固然很高,但现在已经不是吃不上饭的时代。
如果能够凭着兴趣去长期做一件事,就能得到更多愉悦的人生体验。
人文社科也好、理工也罢,能够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其实也就只有那么一小搓人。
普通人的结局不过就是打工人。
张雪峰老师虽然在阴阳怪气地说着“文科大有所为”,他本人干的也是文科的工作,甚至是他最看不上的新闻传播。
可那有如何呢?
就算被封了近一个月,归来不还是毫发无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