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扛不住了,郑智化终于道歉,这一次,他要的特权彻底沦为“笑话”

娱乐 2025-10-28 16:47:39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一曲《水手》唱遍大江南北的郑智化,如今却在舆论的惊涛骇浪中“翻船”。

他炮轰大陆机场无障碍设施不足,原本以为能引来同情,不料官方监控视频一出,剧情瞬间反转,网友群情激愤,昔日“励志偶像”为何沦为众矢之的?

从“弱者维权”到“剧情反转”

上次郑智化出现在公众视野,还是在2022年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中,因其星星点灯的曲风、歌词改的甜美女团风,被郑智化提出异议。

当时舆论就两边倒,一边是支持郑智化的,说新曲风听着别扭,可也有网友质疑郑智化在蹭热度。

他们指出,早在2018年央视音乐台上就已经改版唱过一次,那郑智化怎么不出来提异议?

这次的事情,则发生在10月25日,郑智化在社交媒体上控诉深圳机场对残障旅客不够友好,引发了大量讨论。

他指出自己在深圳机场登机时需要使用升降车,但升降车与机舱门之间有25厘米的间隙。

自己本身是残疾人,司机却不把升降板提高,还冷眼旁观,导致他只能自己“连滚带爬”上飞机,他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机场没有尽到帮助的义务。

这句话一出,立刻引发全网关注,很多人以为他被机场人员怠慢,行动不便却无人帮助。

舆论迅速发酵,几乎所有评论都在批评机场服务态度差,对残障人士不友好,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郑智化还举出自己在其他机场的经历:在南京被反复检查鞋子,在新疆被要求托运拐杖,在上海因为检查腿部支架差点误机,他认为这是不近人情的“刁难”。

自此,这件事也上了个新高度,再加上深圳机场回应得很快,立刻对郑智化进行了道歉,他们解释说,这个20至25厘米的间距是行业标准,主要是为了防止升降设备碰撞飞机机身。

司机完全是按规章办事,并没有恶意,也不存在怠慢,站在机场的角度,这确实是合理的安全操作,可放在网友眼里,深圳机场的道歉似乎就是承认他们的错误。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深圳机场道歉后,深圳机场也很快就公布了当天郑智化上飞机的监控视频,这一下,舆论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原来,画面显示,郑智化并不是一个人“爬”上飞机,而是在两名地勤人员搀扶下、拄着拐杖慢慢登机,机舱门口还有乘务员接应。

整个过程虽然有些不便,但并没有出现他所说的“没人理、自己硬爬”的情况,视频一出,舆论立刻反转。

原本同情他的网友开始觉得被误导,有人甚至指责他“夸大事实”,利用自己的残障身份制造舆论压力。

事情从“机场冷漠”变成了“公众被误导”,如果仔细看,这件事的核心其实不在于机场有没有错,而在于“感受”与“事实”的区别。

郑智化可能确实感到不方便,也可能因为流程不顺利而心生不满,但问题在于,他把这种主观感受放大成一个严重的社会事件。

比如用了“连滚带爬”这样极端的词语,让公众产生了误解,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社交媒体时代极容易引发共鸣,但当真相被揭开时,也会被反噬。

当情绪盖过事实

这场风波的第三个主角,不是机场,也不是郑智化,而是“公众”,事情一开始,网友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他那边。

大家看到“残障人士被冷漠对待”的描述,本能地选择同情,因为人们总是倾向相信弱者的一面,评论区充满对机场的批评,认为服务太死板、不够人性化,还呼吁要多照顾特殊群体。

可当监控视频曝光后,情况彻底反转,视频显示,机场工作人员并没有冷眼旁观,也没有故意刁难,而是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操作。

那一刻,很多人觉得自己被情绪带偏了,甚至有被利用的感觉,于是,原本的同情变成了愤怒,舆论立刻从“声援郑智化”转向“要求他道歉”。

他的评论区迅速失控,有人指责他夸大事实,也有人质疑他是故意炒作,还有人讽刺他“既然不满大陆服务,就别来了”。

虽然这些话很刺耳,但反映出公众的心态变化——从共情到防备,从支持到反感,人们不是单纯在评判事实,而是在维护自己被误导后的情绪平衡。

27日,郑智化再次发文,不过这次他的态度明显好了一点,他先是对自己的用词不当进行道歉,随后又对服务人员进行夸赞。

可网友们纷纷不买账了,有人让他“连跪带爬”的隐退,有人指出他终于活成了人们瞧不起的残废。

还有人对他所谓的道歉发出质疑,因为在结尾“希望不要因此对服务人员造成不好影响” 处,网友指出其连致歉都是高姿态。

这件事给公众人物上了一课:情绪可以吸引关注,但只有事实才能解决问题,越是有影响力的人,越需要谨慎表达,公众的善意不是无限的,一旦感觉被误导,反噬也会很快。

对于这件事,您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