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10月26日凌晨,郑智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表示,深圳机场已对其个人提出道歉。“我相信这件事只是一个开升降车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而非整个机场的问题,只希望借由此事,深圳机场能优化对残疾人士的服务和协助。”(10月26日 人民网)
事件回顾:从发现问题到“立行立改”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表示,自己在深圳机场乘坐航班时,升降车升至机门后离机门地板有25厘米距离,导致其轮椅无法推入飞机。事后深圳机场解释称,当时航班因国际及地区航班近机位资源已饱和,安排远机位停靠。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厘米高度差,以防止设备刮碰飞机。在这次保障中,虽有一名航司地服人员和一名机组人员协助郑智化安全进入客舱,但服务过程中的不足确实存在。
事件曝光后,深圳机场对此进行了快速回应,从承诺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提供廊桥保障、到增加现场保障人员数量,再到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这些都显示了机场直面问题的态度,值得肯定。
名人效应:一把“双刃剑”
郑智化作为知名歌手,其发声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促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这种名人效应在此类事件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郑智化也回应表示,“深圳机场已向我个人道歉”,并相信“这件事只是一个开升降车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而非整个机场的问题”。这种理性态度也为解决问题创造了良好氛围。
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如果换成普通残障人士,遭遇类似情况能否引起同等的关注?能否推动系统性的改变?答案可能并不乐观。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500万。如此庞大的群体,理应享有平等、有尊严的出行权利,而不是等他们遇到问题了再进行额外申请、卡在难点了才临时寻求帮助。
破窗效应:从个案到系统的警示
城市应让生活更美好。当一个小小的细节缺陷得不到及时修补,便会传递出消极信号,从而导致更多问题出现。相反,对于细节缺陷的及时修补,则能维护公共服务的完整性与尊严性。
此次事件中,深圳机场的快速整改正是对“破窗”的及时修补。这种修补不仅针对具体问题,更向公众传递了积极信号。事实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已于2025年5月发布了《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就明确各机场要从“满足基本需求”向“促进融合共享”迈进。
系统建设:超越个案的人本关怀
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不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而在于对待那些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的态度。真正的无障碍服务,应该将残疾人的需求融入服务设计的每个环节,而不是等他们需要帮助时再去补救。因此,公共设施管理应少一些事后整改的被动,多一些未雨绸缪的主动。唯有服务设计从“适配”转向“包容”,从“反应”转向“前瞻”,才能让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真正成为城市的标配。
当下,深圳机场的登机连接装置正在试点启用,而更多的改变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慢慢发生。期待今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不应依赖“星星点灯”式的偶然照亮,而需要制度性的阳光持久普照——这才是现代美好城市该有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