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璇代表编剧发声:不争中心,但要“三权”

娱乐 2025-10-29 03:28:34

2025年10月28日刊| 总第4133期

本文为编剧高璇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的演讲

9月,总局电视剧司在2025年全国精品电视剧创作经验交流培训班上明确提出:“讲好故事,加快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

作为“广电21条”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旨在让创作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强调好剧本才是讲好故事的核心,应该“谁来演谁红”,而不是“谁红谁来演”。

围绕“以剧本中心制取代明星中心制”,中广联编剧协会群里展开热烈讨论,这个讨论持续三天,长长短短几百条微信,有的甚至是小作文,以致于我为形成这篇发言稿,重新翻阅群讨论,汇总各位编剧老师的意见建议,竟然用了整整一下午。

今天以编剧身份谈谈对“剧本中心制”的理解,并非我一家之言,是众多创作一线编剧的集思广益,是广大编剧的呼声。

每一位编剧都为“剧本中心制”欢呼鼓舞,但同时也为“剧本中心制”如何落实而心怀忧虑。

现阶段,平台依赖数据流量构建立项、采购、定价的评估机制,导演与编剧无法达成审美认知的统一、演员出于人设定式,两者在二度创作中对于剧本随意修改,以及后期剪辑制作过程中,编剧缺位、不在场,都让“剧本中心制”陷入与评估机制和摄制实操的多重矛盾。

从剧本定稿权、终审权,到完成片质检权、定剪权,都将内容端最核心地位的编剧排除在外,好比施工过程中将设计师丢在一旁,设计图纸随意改动,编剧在剧本审查权的缺位、在摄制剪辑流程的丧权,平台、制作方、导演、演员任何一方的话语权重,都使“剧本中心制”成为难以落实的口头正义,让位于以算法为依据的流量明星中心制,让位于以话语权重论的导演中心制。

首先,何为“剧本中心制”?

作为影视作品内容创始人、最前端的设计师,编剧的理解是:“剧本中心制”并非编剧中心制,同理,也不是某个职务、职称的中心制,它是由编剧一度创作、导演演员二度创作、摄录美服化道整个团队精诚合作共同实现的品质中心制,它是一个“我们都知道何为好戏”的专业标准,是“我想拍好戏”的一致追求,是“我能拍出好戏”的共同信念,但不是某个人。

我将三天群讨论中编剧吐槽的行业现状概括为以下三类:

1、剧本过会不等于项目过会。

一个经制作方、平台方、审查方三方审核通过的剧本,因为没有流量明星接戏,平台缺乏购片意向,制作方迟迟无法开机。

这个普遍现象说明:目前视频网站的购销机制,依然以一切可数据化的流量为依据,而不是以内容品质为锚。

我们尊重平台的运行规则、尊重市场的数据量化,但具有创新开拓性质的原创剧本常常因为缺乏市场数据参考,就被放弃淘汰。长此以往,影视创作在数据流量的安全池里,陷入复制套路的窠臼,失去创新性。而最具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往往是发现别人忽视、触达众人盲区的独辟蹊径。

2、一个制作方、平台方、审查方三方审核通过的剧本,常常因为与导演存在创作理念、审美认知的差异,与演员存在人设、戏份的差异,就被大面积修改,甚至伤筋动骨,造成人设不统一、情节不连贯、逻辑不合理的失败呈现。

导演、演员修改剧本还衍生出编剧署名权的混乱现象,原创编剧与服务导演、演员的剧本修改人员抢功、争夺署名,形成编剧互相指控、编剧互杀的痛心现实,这是对原创的巨大消解、对原创编剧的不尊重。

3、长期以来,筹备、摄制、后期各阶段,编剧都被排除在外,编剧对完成片最后呈现没有知情权,很多编剧居然要等到跟观众同步看到自己的作品。

编剧构建的故事结构、深层逻辑、各行各业的专业业态,被不具备社会职场素养的导演、演员、各部门人员、甚至后期剪辑忽视,造成情节、逻辑、专业bug,这些bug没有人发现,只有编剧能发现,但到了播出时,bug产生的后果都由编剧和剧本承担,其他人无需背责。

因此,落实“剧本中心制”,编剧要求确立三权:

1、剧本定稿权

首先要厘清“剧本定稿”的定义:经制作方、平台方、审查方三方审核通过的剧本,即为定稿剧本。

编剧极大尊重合作者、尤其是导演、演员的二度创作。即便是三方审核通过的定稿剧本,开机前,编剧也会充分吸取导演、演员的不同意见、好的建议,只要对剧作整体有益者,编剧都愿意择善修改;

开机后,除非特殊原因,导演演员不得擅自修改剧本,如果必须修改,各方达成共识后,也必须由原稿编剧修改,让剧本定稿权回到编剧自己手中。

2、剧本阐释权

我们尊重导演阐述剧本的权利,但编剧为剧本的天然阐述人,甚至是第一阐述人,我们要求在剧本围读期间、在拍摄期间,明确编剧阐述主题、情节、人物的权利,导演、演员充分倾听编剧的全方位设计与表达,编剧的阐述能够帮助导演、演员更深理解故事人物,减少彼此的认知差异,避免对剧本的折损。

3、剪辑审查权

编剧是一部戏的蓝图总设计,我们未必全懂如何施工,但我们一定最懂成品对不对、哪儿有问题,如果在后期剪辑时编剧缺位,等于少了一位最好的工程监理和补救师。

因此,编剧要求参与后期剪辑,粗剪、精剪、定剪各阶段送交编剧审看,由编剧确保剧本完整落实,避免情节、人物、逻辑、专业bug 。

也建议主管部门规定:完成片质检、批准发行许可证流程都需要编剧签字确认。

最后,我们向全行业与合作方发出四个呼吁:

1、呼吁视频网站改进“流量过会”“流量立项”“流量开机”“流量定价”的评估机制,让位于剧本立项、剧本定价,纳入懂创作的专业评估人员,优化评估标准专业性,以剧本质量定项目优劣、成片价格,真正落实“剧本中心制。”

2、呼吁演员及经纪团队,在规划艺人事业和选择角色时,摈弃涨粉、固粉的饭圈思维,让追求人设、追求伟光正大男主大女主、追求番位的思维模式,让位于尝试塑造各种角色,让位于演技、类型的突破。

类型多样性,才能创造表演的多样性,好演员的标准永远是一人千面。

3、呼吁编剧署名细分化。

如同剧本无法避免被导演、演员二度创作修改,原创编剧也无法杜绝剧本修改人员的编剧署名。

因此,我们建议编剧署名细化,剧本修改人员署名“助理编剧”或者“编剧助理”,避免编剧署名被私厢授受、被盗用、被滥用,让原创编剧始终被尊重,也让为剧本做出过贡献的编剧“作者有其名”,厘清贡献大小,避免编剧互踩,实现相对公平。

4、呼吁推动编剧合同网签,上线编剧合同网签APP,推出原创、委托两种制式合同,原创剧本合同保障编剧拥有全部或部分剧本版权权益,委托创作合同保障编剧署名权、稿酬权,杜绝以委托创作之名、剥夺原创编剧著作权之实。

编剧要求三权,不是为了超出本位争夺话语权,而是希望在编剧既有工作流程中更多担责,规范确立编剧在拍摄、剪辑、制作各节点的参与权,确保剧本到完成片质量统一,从始至终负责到底。

我们深知:写出好剧本,才能让剧本成为中心制;

写不出好剧本,就算行业给了编剧中心制地位,也拍不出好戏;

占据中心制位置的,永远是品质,而不是个人。

崇尚品质,尊重原创,深刻理解剧作内核,形成高度统一的艺术表达,让服务故事成为每位主创的自觉,“剧本中心制”才能成为行业共识、创作规范。

文/高璇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