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30日,劳春燕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高考那年,她直接拿下绍兴文科状元,浙江全省第四,顺利进复旦新闻系。
大学里,她不光课本啃得细,还参加校园剧、写文章、当广播主持,练就一手扎实的表达功底。
1993年,提前一年毕业,文学学士到手,直奔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当起编辑记者。

刚入行,她低调得很,总跟着前辈学采访、剪片子,风里来雨里去,采访从街头小事儿到大事件,积累经验快得像开了挂。
工作几年,她觉得本科底子薄,又考回复旦读经济硕士,2003年毕业。
这段日子,她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论文改了又改,硬是啃下来。

同期,她调到东方卫视,接手《东方夜新闻》。这节目让她一炮而红,她主持时节奏稳,逻辑清,观众爱看复杂案子被她拆得明明白白。
同年,她摘下“中国十大名栏目名主持奖”,媒体圈开始传她是潜力股。
2005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双双到手,那年她三十出头,已是上海台的骨干。

东方卫视的日子稳当,她主持本地新闻,偶尔客串大场面,像神舟飞船发射直播,她接听观众热线,处理突发问题游刃有余,掌声一片。
2004年,她遇上裘正义,两人是复旦校友,他大她八岁,浙江文科状元,早几年在新民晚报站稳脚跟,当上副总编辑。
俩人背景像,聊新闻伦理聊到天亮,婚礼低调,亲友圈子小。

婚后,他们本该双双在上海打拼,裘正义管报社,她管荧屏,日子图个安稳。
可结婚没两年,孩子事儿就成了家常话题,双方父母急得上火,总在饭桌上念叨。
劳春燕夹在中间,事业心重,家庭压力大。

2006年,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负责人找上门,说她在上海到头了,北京有更大天地。
她三十四岁,犹豫了会儿,还是签了合同。
裘正义二话不说支持,父母却拉着她手劝,孙子重要,工作再好也得顾家。

她咬牙北上,行李简单,火车票一买,就拉开分居大幕。
北京起步难,试用期没宿舍,她在西直门外租间小屋,月租一千多,挤地铁上下班,早出晚归。
转正后,她接《中国法治报道》,审稿、采访、直播,节奏紧得喘不过气。

裘正义周末从上海飞来,带点家乡吃食,两人挤在小屋聊工作。
他深知媒体不易,她也明白他报社事儿多。分居就这样成了常态,她北京守岗位,他上海管家。
三年过去,她三十七岁,事业正旺,忽然查出怀孕。

高龄产妇,医生叮嘱多歇,可央视新闻台哪容闲着?她和裘正义商量,决定留孩子,继续干活。
孕期她没长假,早孕反应重,直播前总含酸梅压吐意。
肚子一天天大,采访法庭时她站得稳,笔记本记满细节。

七个月时,孕肚明显,她穿宽松套装上台,手扶讲稿,声音不抖,剖析案情条理分明。
同事看她这样,私下叫她“拼命三郎”。
那年,她还转战《今日关注》和《中国新闻》,高强度工作下,孕吐、腰酸腿疼全扛着。

八月,她请短假回上海生子,男孩落地,她抱了会儿,就安排公婆接手照顾。
她在北京的出租屋,夜里视频看儿子,裘正义那边摇晃婴儿哄睡,她只能隔屏逗乐。公婆年纪大,上海老屋里带娃辛苦,她妈偶尔去帮衬,可总不长久。
劳春燕假期飞上海,抱孩子喂奶,教认字,时间一眨眼就走。

分居的日子拉长,她错过儿子学步、入学,裘正义一人扛家,报社家两头跑。
她在北京站稳,主持《焦点访谈》,采访从基层到高层,稿子写得严谨。
分居十年,北京房价涨,她俩通话算首付,他报数字,她记账。

到2025年,劳春燕五十三岁,分居拉到十九年。
裘正义上海深耕新闻,她北京荧屏执着,孩子夹缝长大,懂事体谅爸妈。
分居十九年,不是缺憾,是俩人共同写的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