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剧的选角从来都是大事,尤其是碰到张居正这种级别的人物。

他既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又是《明史》里明确记载的“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的美男子。
选对了演员剧集就成功了一半,选错了恐怕要被观众骂好几年。

最近鹅厂刚官宣《风禾尽起张居正》的男主,再次把这部剧送上了热搜。
定的是胡歌,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马分成了两派:一派说“梅长苏之后再无孤臣,胡歌稳了”。

另一派却翻着史料拍桌子“这气质差远了,大明第一美男可不是这个范儿”。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剧到底讲什么,为啥选胡歌,还有网友心心念念的“更合适人选”到底靠谱吗。

一,大明传奇首辅,改革家的跌宕人生
要聊选角,得先知道这剧讲的啥,这部剧是根据熊召政的茅盾文学奖小说《张居正》改编的,讲的是明朝大历史。

张居正这人的一生,简直是部“明朝官场生存与逆袭指南”。
5岁入学,10岁通六经,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妥妥的“天才少年”开局。

但他没急着往上冲,反而在权臣堆里隐忍了25年。
看着严嵩倒台,熬过高拱专权,直到万历登基才抓住机会,以首辅之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剧里肯定要重点拍这些名场面:
推行“一条鞭法”把复杂赋税简化成白银缴纳,硬生生给快垮了的大明续了七十年的命。

搞“考成法”整顿吏治,让那些混日子的官员无处藏身。
一边挟太后、控幼帝,一边还要顶住满朝文官的骂声,把戚继光、李成梁这些能臣推到抗倭前线。

但光有高光时刻不够,这剧的精髓在于“复杂”,他拒绝金银贿赂,却欣然接受家乡为他立的七八座牌坊。
他是万历的老师,严厉到逼小皇帝认错,死后却被万历抄家,长子自尽,幼子饿死狱中。

简单说,这剧要的不是一个“完美宰相”,而是一个“矛盾体”:
既有书生的眉目秀雅,又有权臣的雷霆手段。
既懂隐忍蛰伏,又敢独断专行,既成就了大明,又毁了自己全家。

这种角色,比梅长苏难演十倍,因为梅长苏的目标是复仇,而张居正的目标是“救国家”,代价却是“毁自己”。

二,选角定胡歌
为啥这么难的角色,剧组偏偏挑了胡歌?站在制片方的角度琢磨琢磨,其实不难理解,这步棋走得算“稳中求进”。

首先是年龄和跨度问题。
张居正这角色要从二十多岁的翰林院编修演到五十多岁的首辅,时间跨度三十年。

胡歌四十出头,既能靠妆容撑住青年的青涩,又能演出中年权臣的沉稳,不用依赖特效化妆。
这比小鲜肉强太多,那些连胡子都没长齐的演员,压不住五十岁张居正“一言定百官生死”的气场。

其次是过往角色的“红利”。
谁能忘了《琅琊榜》里的梅长苏?隐忍谋划、心怀天下,在病弱的躯体里藏着翻江倒海的力量。
梅长苏的成功,让观众对胡歌演“权谋型角色”有天然的信任感。

还有《繁花》里的宝总,那种“优雅里藏着狠劲”的儒商气质,和张居正“穿儒衫玩权术”的感觉确实有点贴边。
剧组选他,等于自带了“权谋剧buff”,能少花不少宣传力气。

再者是班底的“默契度”。
这部剧的监制是陈道明,编剧是写过《大军师司马懿》的常江,都是正剧圈的“老炮儿”。

陈道明和胡歌在《琅琊榜》里就有过合作,知根知底,肯定放心胡歌的演技。
而且陈道明团队还参与了幕后制作,选一个合作过的靠谱演员,比冒险用新人或者“戏霸”要省心得多。

现在拍历史剧不容易,光有戏骨没人看,光有流量要挨骂。
胡歌既有《仙剑》《琅琊榜》攒下的国民度,能保证首播收视率,又有话剧舞台磨出来的演技,不至于被骂“毁经典”。

这种“流量+实力”的配置,是当下影视圈最保险的选择。
毕竟投资好几亿的大制作,没人敢赌“纯戏骨”的市场号召力。

但话说回来,“稳妥”不代表“合适”。
就像网友说的:“梅长苏是‘复仇的孤臣’,张居正是‘改革的狂人’,胡歌能演好‘忍’,未必能演好‘狂’。”

三,争议满满:胡歌到底“差”在哪儿?
小编总结了一下,网友的吐槽集中在两点,说得都挺在点子上,不是无理取闹。

第一点是外貌气质不贴“大明第一美男”。
史书里写张居正“面若敷粉,眉目媚秀,颀身树立”,还有人说他帅到隆庆帝神志不清时都抓着他胳膊不放。

胡歌确实帅,但他的帅是“温润型”的,带点上海男人的细腻,少了点史书里说的“肃肃烨烨,清冷艳绝”的距离感。

有网友说他“眼睛有点三角,撑不起张居正那种自带威严的气场”。
甚至有人直接说“他那气质不像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首辅,倒像个江南文人”。

这话虽然有点冲,但不是没道理,张居正的“美”不是奶油小生的美,是带着“压迫感”的美。
站在那儿不说话,眼神就能让百官低头,胡歌的气质里缺了这份“锋利”。

第二点是演技里少了“狠劲”和“灰色地带”。
张居正这角色最复杂的地方在于“亦正亦邪”:
他推行改革是为了国家,可手段够狠,为了让“考成法”落地,连老朋友的面子都不给。

他拒绝受贿,却纵容父亲收礼,他对万历严厉得像个暴君,私下里又会给小皇帝塞点心。
这种“好与坏搅在一起”的感觉,胡歌之前的角色里很少见。

梅长苏虽然狠,但他的狠是“复仇的正当性”,宝总虽然精明,但底色是“重情义”。
可张居正的狠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为了推行新政,他能逼着刚亲政的万历当众认错。
这份“以下犯上”的混不吝,胡歌从来没在角色里展现过。

有网友说:“胡歌演的角色都是‘好人带点瑕疵’,但张居正的是‘坏人藏着初心’,这不是一回事。”
甚至有人翻出《县委大院》里的评价,说胡歌“演啥都像自己,表情有点刻意,撑不起复杂的官场戏”。

四,网友:这几位真的更合适?
骂归骂,网友也没光挑刺,不少人直接甩出了“理想人选名单”,咱来分析分析到底靠不靠谱。

第一位,辛柏青
要是问历史迷心中的“张居正最佳人选”,十个人里得有八个说辛柏青。

这可不是瞎吹,他的条件几乎是为这个角色“量身定做”的。
辛柏青身高一米八,身形修长,留上胡子就是活脱脱的“颀身树立,须长至腹”,和史书里的描述对上了。

他在《妖猫传》里演的李白,醉卧题诗时狂放不羁,眼神里全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气。
在《人世间》里演的周秉义,面对光字片拆迁时,一句长篇台词下来,既有官员的沉稳,又有文人的风骨。

这种“狂放与隐忍切换自如”的气质,刚好能对应张居正“改革时的疯劲”和“蛰伏时的沉稳”。
有网友说得精准:“看他演周秉义就知道,清官易演,孤臣难刻,辛柏青能刻出张居正的‘孤独感’。”

唯一的缺点可能是国民度稍低。
比起胡歌,辛柏青没有“顶流”的流量,但话说回来,历史剧拼的不是粉丝多少,是“代入感”。

要是真让他演,说不定能像《人世间》那样,靠演技圈一波“剧粉”,毕竟观众看久了流量,早就想在正剧里“洗洗眼睛”了。

第二位,陈晓
要是想要“颜值+演技”双在线,陈晓绝对是有力竞争者。
网友说:“他穿官服的样子,就像从明朝史书里走出来的”。

《梦华录》里的顾千帆,一身黑衣是“杀伐果断的皇城司副使”,换上便服是“温润如玉的君子”。
那种“眉目如画又带点狠劲”的长相,刚好符合“面若敷粉,眼神如刀”的描述。

而且他演顾千帆时,既能演出对赵盼儿的深情,又能演出对反派的冷酷,这种“双面性”是演张居正的关键。
顾千帆这个角色其实和张居正有点像:都是“体制内的叛逆者”,都懂权谋,都有自己的“初心”。

陈晓演顾千帆时,既有对繁华的不屑,又有对未来的野心,这种复杂的情绪,用到张居正身上,绝对能出彩。
不过陈晓今年三十多岁,要演四五十岁的首辅,可能得靠化妆和演技弥补。

还有网友提名王凯和朱一龙。
王凯在《清平乐》里的古装扮相清秀,台词也好,但气质太“正”,演不出张居正的“腹黑”。

朱一龙在《叛逆者》里的隐忍演技不错,但气质偏忧郁,少了点改革家的“磅礴气场”。
除了这几位,还有肖战、罗晋、李现等等......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矛盾了。
之前《风起大漠》选张若昀演霍去病,有人说他“少年感够但气场不足”。
《大明王朝1566》选陈宝国演嘉靖,一开始也有人质疑,但最后靠演技征服了所有人。

历史剧的核心从来不是“谁演得帅”,而是“谁能让观众相信‘这就是他’”。
胡歌的演技确实有进步,说不定能给观众惊喜,毕竟梅长苏也是所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被他演成了经典。

结语
说到底,选角只是这部剧的“第一步”。
《风禾尽起张居正》能不能成经典,关键还得看剧本改得怎么样。

网友的吐槽也是一种“期待”:大家是怕这么好的历史题材被浪费,怕这么复杂的人物被演得“扁平化”。
最后想说,张居正不是“完美圣人”,他有野心,有手段,有成就,也有悲剧。

不管是谁演,只要能抓住他“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核心,能让观众看完之后想起:
“明朝有这么个首辅,为了国家赌上了全家性命”,那就算演成功了。

至于胡歌到底行不行,咱还是等剧播了再下结论,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信息来源
抖音:今视频长天新闻

[免责声明]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仅个人观点,请理性看待。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