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大到顶尖药企,李天乐的赴美之路,竟以毒杀清华丈夫的悲剧收场

娱乐 2025-10-30 20:27:32

2011 年 1 月 26 日,清华才子王晓业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病逝,经医生确诊王晓业死于金属铊中毒。

两天后,王晓业的妻子李天乐因涉嫌投毒谋杀丈夫遭逮捕。随着证据不断浮出水面,李天乐也坐实了毒杀丈夫的犯罪事实。

因为李天乐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所以在当时,北大妻子毒杀清华丈夫的新闻在中美两国迅速发酵。

那么这对夫妻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会导致高材生做出毒杀丈夫的举动?

高知夫妻的求学与职场

李天乐与王晓业的人生交集,始于国内顶尖学府的求学时光。

李天乐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2001 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于金属有机化合物合成,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展现出极强的科研能力。

王晓业则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样以学术能力突出著称,2002 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攻读博士,主攻纳米材料应用研究。

两人在一次华人学者学术交流会上相识,相似的教育背景与学术追求让他们迅速走近,2004 年登记结婚,婚后共同定居新泽西州。

博士毕业后,两人的职场发展均步入快车道。

李天乐凭借对化学物质特性的深入掌握,2006 年成功入职美国制药巨头默克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负责药物合成过程中的化学试剂管控工作。

这份工作不仅让她获得了丰厚的薪酬,更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包括铊在内的多种有毒化学物质,且具备合法获取这些物质的权限。

王晓业则在 2007 年加入美国另一知名企业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专注于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入职仅 3 年就晋升为项目负责人,夫妻二人的生活在外界看来,是典型的高知精英家庭模板,事业稳定且收入丰厚。

婚姻裂痕与矛盾升级

转折发生在 2009 年,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这对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王晓业晋升项目负责人后,需要频繁出差,有时甚至一个月有半个月不在家,家庭事务大多落在李天乐肩上,而李天乐当时正参与默克公司一款新型降压药的核心研发环节,工作强度同样巨大,两人沟通时间大幅减少,摩擦不断增多。

据后来警方调查获取的邻居证词显示,2009 年底至 2010 年初,曾多次听到他们家中传出争吵声,有时甚至持续到深夜,但每次争吵后双方都未向外透露具体矛盾。

矛盾的公开化,源于 2010 年 5 月王晓业提出的离婚想法。

据王晓业向朋友透露,他与李天乐在生活理念与未来规划上存在严重分歧,李天乐希望尽快生育孩子,而王晓业则认为应先专注于事业发展,待经济与时间更充裕后再考虑家庭规划,此外,两人在财务支配、社交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长期积累的矛盾让王晓业逐渐萌生离婚念头。

当他正式提出离婚时,李天乐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她多次尝试与王晓业沟通复合,甚至通过共同的朋友从中调解,但王晓业离婚的态度十分坚决。

双方开始就财产分割与离婚协议细节进行协商,协商过程中,李天乐曾多次情绪失控,言语中透露出对王晓业的不满与怨恨,这些都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王晓业的发病轨迹

2010 年 9 月,李天乐利用职务便利,以 “实验研究需要” 为由,在默克公司内部系统中申请领取铊化合物。

按照公司规定,这类有毒物质的领取需经过严格审批与登记,李天乐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信任度与熟悉的审批流程,成功绕过部分监管环节,分三次领取了总计约 1.4 克的硝酸铊,且未在个人使用记录中如实填写用途。

根据后来警方调取的默克公司化学品领用记录与监控视频,这三次领取时间分别为 9 月 12 日、9 月 25 日与 10 月 8 日,每次领取后,李天乐均在当天正常下班回家,未出现异常行踪。

王晓业的身体出现异常症状,始于 2010 年 11 月初。

最初他只是感到轻微的疲劳与恶心,以为是工作劳累导致,并未在意,仅自行服用了普通感冒药。

但症状在随后的半个月里逐渐加重,开始出现持续性腹痛、脱发以及手脚麻木的情况,行走时甚至出现平衡障碍,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李天乐的陪同下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就诊。

最初的检查中,医生未能及时判断病因,仅按照普通食物中毒进行治疗,导致病情延误。

直到 12 月中旬,王晓业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陷入半昏迷状态,医生重新调整检查方向,通过检测其血液与尿液中的重金属含量,最终在 2011 年 1 月 10 日确诊为铊中毒,此时距离他首次出现症状已过去两个多月,体内铊含量远超致死剂量,器官衰竭已无法逆转。

警方调查与案件判决

王晓业去世后,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因 “不明原因的急性铊中毒” 向当地警方报案,警方介入调查后,很快将怀疑目光锁定在李天乐身上。

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默克公司的化学品领用记录显示,李天乐在王晓业发病前曾三次领取铊化合物,且无法提供合理的实验用途说明。

警方在两人家中的厨房储物柜里,发现了一个装有微量铊残留的玻璃容器,经检测与默克公司提供的铊化合物成分完全一致。

最后调取两人的银行账户记录发现,2010 年 10 月至 11 月期间,李天乐曾多次大额转移夫妻共同财产,且在王晓业住院期间,试图将名下房产低价出售,存在明显的财产转移嫌疑。

2011 年 1 月 28 日,警方以涉嫌一级谋杀罪正式逮捕李天乐,在审讯过程中,李天乐起初坚决否认自己与王晓业的中毒有关,声称对家中出现铊化合物毫不知情。

但面对警方出示的化学品领用记录、容器残留物检测报告等证据,她的供述开始出现矛盾,最终在 2011 年 3 月,承认了自己因不满离婚而投毒的事实。

她交代,自己是在王晓业的日常饮食中,分次少量添加铊化合物,目的是 “让他身体变差,无法正常工作,从而放弃离婚的想法”,却没想到会导致王晓业死亡。

2013 年 4 月,新泽西州高等法院对该案进行审理,法院认为,李天乐作为化学专业博士,明确知晓铊的毒性,却利用职务便利获取毒物并实施投毒行为,且在王晓业发病后未及时告知医生中毒真相,存在主观故意,最终以一级谋杀罪判处李天乐终身监禁,且不得假释。

判决结果公布后,中美两国的华人社群均为之震动,这起由高知夫妻矛盾引发的恶性案件,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

反思与警示

李天乐与王晓业的案例提醒我们,学历与能力并非处理情感问题的 “万能钥匙”,理性的思维、包容的心态与对生命的敬畏,才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每个家庭都能在和谐与理解中前行。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