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综艺的核心重要绩效指标在于“活跃起来”,一开始我并非这般认为,直到《一路繁花2》里宁静把桌子掀翻,是真真切切把桌子掀翻的情形,她径直对着镜头讲道:“别想着靠咱们内耗来剪辑素材”,那会儿我的手机差不多都要掉了,原来真人秀还能如此呈现

更为绝妙的是这个节目没被叫停还在热搜上挂了整整一天,我怀着瞧热闹的心思点进去,结果马上被宁静的举动惊到:她先丝毫不客气地斥责导演,随后转身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刘晓庆,缘由简易得好似顺手给闺蜜递一张纸巾——“姐姐畏寒”,在严厉斥责与细致贴心的对比下,观众情绪不停起伏,根本不舍得移开目光

不少人说她敢挑战剧本,可我并不这么觉得,真正的潜规则其实是“忍饥挨饿、委屈落泪,之后还被恶意剪辑”,但宁静偏偏不按这套来,导演组刚提到每天经费有五万六千,她马上问车费包不包括在内,接着又追问住宿标准是什么样的,一下子揭穿了所谓“穷游”的既定模式,镜头切到其他姐姐身上时,所有人都愣住了:原来规则竟可以当场谈?

谈判取得成功后,最直观的成果便是她们在第一晚入住了配备地暖的民宿,这与第一季时四位老太太啃一包方便面的窘境大不相同。
别小看这种让人舒服的感觉,人要是觉得舒服了,矛盾就会变少,有个节目曾差点因为表面的“和平”失去热度,后来宁静用另一种办法重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直接点明了剪辑的套路

大巴车里,她开启直播授课,她言道:“大家有啥话便直说,莫要吵完架又和好,观众可就看到你们吵架了”。刚说完后期便剪出两个版本,A版为姐妹感情挺好,B版是暗中存矛盾,官方如此操作,弹幕皆笑了。
这时我才察觉,真人秀最为荒诞的并非存在剧本,而是如同进行“剧本杀”般呈现:同一段素材,变换顺序便会致使人们反目成仇。

宁静将这游戏规则公之于众,犹如为观众推开了一扇可以窥见真相的窗口;此后每当镜头转向何赛飞的特写时,大家便不再下意识地认为“她肯定又要发火”,而是先在心中琢磨:也许那只是保留了皱眉的片段,而把忍俊不禁笑场的部分悄悄剪去了?
若信任出现松动,节目便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姐姐们敢于素颜、敢于说错话、敢于互相调侃而后又和好,恰似闺蜜们周末出游时那般轻松自在。
起初我还担忧“太普通”会影响看点,不过结果数据表明我错了——首播热度较第一季高38%,豆瓣评分还稳定在7.9实际上缘由很简单:观众并非非要看吵架,而是想看真实的人怎样解决冲突。

宁静想出一个办法:先主动向制作方发起进攻,把矛盾推给他们;接下来再回头去关心队友,如此既能保证播出效果,又能维持私人感情,两边都照顾到了
有人称其“太明了”便不真实,可我觉得这恰是成年人之得体,比如咱们在公司碰到甩责任之同事,莫闷在心里,不妨在会议室里当面把事情讲明白;散会之后还能一块儿点奶茶,互相请个甜点,生活原本就够疲惫,谁又乐意看明星重复咱们躲不开的烦闷?
当然节目并非毫无瑕疵,为了证明宁静的“正确”导演特意将第一季的窘境剪辑成对照组:倪萍低血糖,刘晓庆拖着行李狂奔,画外音还配上“老年人吃苦谁愿意看”。

这种踩一捧一的剪辑,同样满是操纵感,不过是换了个模样,不难发现,只要剪辑权在他人手中,百分百真实便成了虚假,宁静所能做的就是将“被剪”变为“一起剪”,让主动权稍大些。
更让我越想越觉得惊悚的是,当“清醒”变成了人设,她会不会反倒被反过来给束缚?在下期预告里头,宁静忽然就情绪崩了,字幕上写着:我实在撑不下去。
弹幕里满是“演的吧”的呼声那时我竟松了口气——你瞧连心疼都先去怀疑是否为真,节目效果已然达成,我们和她,一同被困于怀疑的闭环之中。

对于《一路繁花2》后续我的期待并非是看众人争吵,而是想知晓若嘉宾也了解剪辑思路,节目是否还能有新的创意?
也许真正的解决之策,是将镜头交由观众自行剪辑,直播搭配多机位,素材全部公开,愿嗑糖的便剪辑糖,要扒刀的就去扒刀,至少莫再让“恶剪”背负所有责任,技术其实早已能够达成,欠缺的是胆量。
写到这儿,我退出播放界面,这个时候给闺蜜发消息:周末进行短途自驾,费用平均分担,住宿不要节省,谁怕冷谁提前说,我预订有暖气的民宿。
她翻了个如宁静般的白眼,说道:“姐妹你真人秀也玩得挺通透的”。我开怀大笑,确实无论在屏幕内还是屏幕外,我们都应当拥有一段不挨饿、不内耗、不被剪辑成神经病的历程,你作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