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评酉论丨致敬没获群星奖的群星们!

娱乐 2025-11-10 00:28:34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文化不是橱窗里的摆件,而是流动的血脉,是亿万普通人日复一日的生活里长出来的精气神。11月4日,《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名单》公布,入围终评的《青山借我九丈九》虽遗憾落榜,但其能登上国家级舞台、抖音短视频点赞破万、“求原声”弹幕刷屏,已然为武陵山区文化走出万重大山铺就了自信之路。

01

让“山野味”登上国家舞台:文化繁荣不是“精英独奏”,而是“群众大合唱”

《青山借我九丈九》的演职员表,堪称基层群众文化“众生相”:学校教师、物流司机、文化馆干部……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武陵山人”。4月,第二十届群星奖初选,《青山借我九丈九》因“女声弱”仅获二等奖,他们用最笨却最有效的办法——把嗓子“唱破”再“长”新嗓子;51场惠民演出以演代练,硬是把山野高腔“驯”成国家舞台声。文化繁荣的衡量标尺,从来不是“分贝有多高”,而是“参与有多少”。

当16名普通人把“郁江号子”“啊啦调”唱到国家级舞台,又通过网络和电视传入千家万户,武陵山区文化就从“演员的舞台”回到“人民的广场”,完成了群众文化创作的根本回归——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传。

02

让“土掉渣”变成“潮出圈”:传统不是“标本”,而是“活”在当下

不少人担心,非遗一旦离开原生土壤就会“失真”。《青山借我九丈九》给出的答案是:先“出圈”,再“回山”。

线下,绕舌(弹音)与电容麦“握手”;线上,弹幕、短视频、表情包让“啊啦调”成为“00后”口中的“武陵山背景音乐”。文化自信的底色,是敢于用时代语言对话传统:把五声音阶植入流行节奏,让“借山—还山—护山”的情感递进适配4分50秒的短视频逻辑。

传统只有“被看见”,才能“被热爱”;只有“被使用”,才能“被延续”。当年轻人愿意为了“一句号子”打卡景区、报名传承班,非遗才真正“活”在当下,而非“锁”在博物馆里。

03

让“落选”成为“落笔”:文化支撑力体现在“失败后的再出发”

《青山借我九丈九》虽然落选第二十届群星奖,但51场惠民演出,场场爆满;抖音话题阅读量破千万——这些数据同样具有生命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仅体现在“得奖瞬间”,也体现在“落选之后”能否继续写“续集”。按照计划,《青山借我九丈九》将持续表演下去,让“失败”成为“二次孵化”的起点,这正是文化内在支撑力的生动注脚——文化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推动文化多样性充分涌流,形成多元共生、活力迸发的文化生态。对武陵山区而言,《青山借我九丈九》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条让山区群众参与现代文化生产、分享文化红利的通道:非遗体验、“啊啦调”直播带货、景区“号子打卡点”。当一首歌撬动一条产业链,文化就从“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持续的精神动能。

奖杯只有一座,但群星闪耀苍穹。向《青山借我九丈九》所有演职人员致敬——你们把“土味”唱成“潮味”,把“落选”写成“落笔”,把武陵山区的文化自信写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辽阔长卷。愿每一座“青山”都能在民间拔节生长,愿每一次“失败”都能成为文化复兴的“序章”。

群星奖,只是一个逗号。人民的舞台,永远灯火通明。

记者/唐浚中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