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可是拳王,这点礼品算什么,应该送套房子才对!”
这话一出,手里还握着一瓶红酒的冉莹颖仰头就是一大口,动作潇洒,像在演一出江湖儿女的戏。可站在她旁边的邹市明,脸上一点笑都挤不出来,双手尴尬地攥着刚抽中的礼品盒,头低了下去。这本是朋友的一场婚礼,瞬间成了他们夫妻俩仅存体面的又一次公开剥离。

真让人唏嘘,曾几何时,这两人简直就是体面本身。一个是奥运金牌拿到手软,为中国拳击打破零纪录的硬汉拳王;另一个是从单亲家庭杀出来,考上北大MBA,最终稳坐央视证券主播台的知性美女。他们的组合,一度被看作是力量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那种会让无数人羡慕的“顶配人生”。
谁都没想到,这个顶配人生的齿轮,会因为一个“拳馆梦”而彻底错位。

那个梦最初的样子,想必是金光闪闪的。邹市明退役了,骨子里的热血还没凉。他想搞个顶级的拳击培训基地,把自己的热爱延续下去。这想法很正常,也很“拳王”。冉莹颖是支持的,她懂管理,学的就是这个,夫妻俩一拍即合。
地点选在上海最繁华的地段,租金一个月几十万;器材全是从国外顶级品牌运回来的,一个拳台就上百万;装修更是奔着最高标准去。里里外外砸进去两个亿,开业那天,体育圈的名人来了不少,镜头下的邹市明和冉莹颖笑得春风得意,仿佛已经看到了中国拳击未来的新篇章。

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一记重拳,比邹市明在拳台上的任何对手都来得更狠。有钱的家庭嫌拳击太苦,不想让孩子遭罪;普通家庭呢,一节课几百块的学费又让他们望而却步。梦想和市场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不到一年,拳馆就从一个吞金兽,变成了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员工工资发不出,供应商上门要债。
然后,就是连锁反应。上海的房子卖了,冉莹颖把自己珍藏的那些名牌包和珠宝,一件件拿出去换钱。那些曾经代表着她生活品质的东西,成了堵窟窿的砖头。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小儿子被诊断出发育迟缓,需要长期打一种几千块一支的进口激素。这笔开销,对于当时已经焦头烂额的他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外界看到的,是曾经的拳王出现在平价超市,提着打折蔬菜,身上的运动服也再不是什么大牌。而镜头之外,才是这对夫妻真正的拳击赛。
其实冉莹颖骨子里一直有股狠劲。她两岁时父亲就走了,母亲一个人拉扯她长大。她从小就懂事,踩着小板凳给家里洗衣服,假期偷偷去工厂打零工,磨破了手指换来的钱,只敢骗母亲说是捡废品挣的。她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好好学习,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这股劲,支撑她从一个小镇姑娘,一路考进北大,走进央视。

邹市明也一样。小时候的他性格内向,甚至被女孩子欺负过。是成龙的电影在他心里种下了武侠梦,14岁练武,16岁被教练一眼相中,说他“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才改行练了拳击。从武术转拳击,他付出的汗水比谁都多,肋骨被打断,休息几分钟就重新上场。那枚为中国拳击破冰的世锦赛奖牌,是他一拳一拳硬生生打出来的。

两个同样不服输的人,在2006年家乡的一次活动上相遇了。邹市明一开始觉得这姑娘太漂亮,太精致,“像个娇生惯养的”。结果活动当天,三十多度的高温,所有人都找地方躲着,就冉莹颖穿着连衣裙,顶着大太阳一直站在指定位置,微笑着配合每一个要求合影的观众,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她也只是悄悄擦掉,一句抱怨都没有。
活动结束后邹市明上前搭话,冉莹颖笑着说:“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做好,这是本分。” 就这句“本分”,让邹市明对她刮目相看。

后来,为了备战重要比赛,邹市明狠心提出分手,怕分心。他以为她会哭闹,结果冉莹颖只是沉默了一会,说了句“我懂,你好好比赛”,然后就真的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直到他拿下冠军,握着奖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把她找回来”。他连夜飞去找她,在她家门口等了一整夜。
或许就是因为这份相互懂得的坚韧,冉莹颖才会在2011年做出那个决定:放弃央视的工作,全身心做邹市明“背后的女人”。

所以,再回头看婚礼上那个略显失态的她,似乎也多了一层理解。当生活把人逼到墙角,曾经所有的体面和优雅,都可能变成一种孤注一掷的宣泄。那声“应该送套房子”,听着刺耳,可又何尝不是一句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的真心话呢?
最近,冉莹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家人做月饼的视频。她穿着看似精致的蕾丝睡衣,在院子里和儿子们一起揉面团、包馅料,画面温馨。两个儿子蹦蹦跳跳地围着她,她耐心地教,脸上沾了馅料就笑着擦掉,院子里全是笑声。

没过多久,又有人在一家儿童康复中心看到了他们夫妇。邹市明耐心地陪着小儿子做康复训练,帮他拉伸,冉莹颖就在一旁和康复师交流,细细记录。训练结束,邹市明抱着儿子,冉莹颖提着包,一家三口慢慢走出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好长。

拳王的金腰带和主播的光环都已褪去,那场价值两个亿的梦也碎了。生活这场拳赛,远比拳台上的十二回合要漫长和残酷得多。他们现在要面对的,是没有裁判,没有观众,只有一记记迎面而来的重拳,而他们能做的,只是紧紧地靠在一起,护住彼此,不被击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