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放映及交流
10月27日下午,由学院电影电视系、影视艺术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电影《刺杀小说家2》放映及主创学术交流活动”在昌平校区剧场中心成功举办。《刺杀小说家2》导演路阳到场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本次活动由电影电视系影视剧作与史论教研室主任饶晖主持。

映后交流活动现场
电影《刺杀小说家2》延续了前作设定并实现了双向“穿越”升级,讲述了陷入人生低谷的小说家路空文被巨大的诱惑牵引,导致他自己和书中的角色都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危机,又在最终找回信念,与书中人一起拯救了双世界危机的故事。自上映以来,影片的视觉美学与想象力表达的双重升级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其视效技术、叙事和人物的深度结合也引发了讨论热潮。

放映结束后,路阳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他分享了影片诞生前的迷茫与探索,坦言在系列电影启动、剧本重写之初,与剧作团队进行了大量探讨,并始终在追问故事的核心驱动力。当他将解法从“向外求索”转为“向内探寻”,拥抱自我的全部时,才终于找到了故事的灵魂。他意识到,解决困惑的力量源于自身,它是一种接纳并相信自己的信念感。整部电影便是围绕这一“自我拯救”的瞬间构建起来的,也正是这一贯穿始终的创作母题,最终定义了这部电影。

路阳导演讲述影片创作历程
谈及创作设定,路阳表示,他希望能超越主角小说家的身份,去展现当下环境中,所有努力拼搏、不愿“躺平”的人的共性。因此,他的叙事始终根植于一种真实的信念感,着力捕捉那些“于己至关重要”的抉择瞬间。这种即便不被外界认可也要坚守的自我认同,是他真正希望在故事中发掘、点亮,并与观众分享的内容。

电影电视系影视剧作与史论教研室主任饶晖主持交流活动
针对饶晖对角色细节的提问,路阳聚焦于赤发鬼的创作过程进行阐述。他表示,尽管团队为角色做了充分准备,但他依然坚持需要一个强烈的“反面选择”作为故事冲突的基石。他分享了关于赤发鬼落幕的多个版本的构思过程,其核心是希望保留这个角色强烈的悲剧性。饶晖则点明,这种处理让赤发鬼拥有了古典宿命英雄的悲剧力量,使得创作者、角色与命运本身构成了深刻的创作共同体。



现场同学们与路阳导演交流互动
在观众提问环节,路阳解答了关于故事真实性的构建与创作中的具体困难等问题。他表示,要让故事成立,远不止于设定新奇,而在于为两个世界建立一种如量子纠缠般的内在联系。他强调,创作中最关键的转变,是从上帝视角的创作者,转变为对故事和人物心存敬畏的观察者。创作扎根于大量实践,从一句台词反复修改以求生活化,到在现场捕捉演员即兴发挥带来的火花,那些在实践中超出预期的瞬间共同构筑了银幕上令人信服的“真实世界”。

全体师生与路阳导演合影
活动在全体合影后圆满结束。通过此次交流,同学们对电影创作的艰辛与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并获得了关于创作的宝贵启发,为未来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供稿 图片|电影电视系
编辑|顾泽惠
审校|白小帆
责编|陈予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