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花2》这个节目,原本从名字上听起来像是一场悠闲的岁月旅程,仿佛充满了温暖和宁静。然而,谁能想到,这趟旅程却成为了内娱行业黑幕的曝光台。尤其是在第二季,刘嘉玲、刘晓庆、宁静和何赛飞这些重量级影星直接在镜头前开炮,揭露了年轻演员在拍摄中使用数字代替台词、偷懒不背台词的现象。这些话题在往常的综艺节目中可谓是禁忌,没人敢公开讨论。斯琴高娃白眼翻得仿佛在说:“这行到底乱成什么样了!”宁静则毫不客气地爆料演员们擅自删改台词,何赛飞更是激愤地表示:“该给他们一个巴掌,治治这矫情劲儿。”

这一切的曝光,其实代表了内娱综艺尺度的再度突破。相比于以往那种通过肢体接触、轻佻话题来吸引眼球的做法,如今的综艺节目更多地关注行业内的真实问题,开始探讨社会的敏感议题。从表面刺激的“擦边球”到深度的“行业反思”,这是综艺从浅显的娱乐效果转向深刻内涵的显著转变。

对比十年前的内娱综艺节目,尺度的变化也非常明显。曾几何时,《极限挑战》中的张艺兴和罗志祥玩“吹耳朵”,孙红雷和罗志祥的“拉手刹”梗,甚至是《快乐大本营》里黄景瑜和许魏洲的亲密互动,放到今天都会被认为是“过于亲密”,可能被审查掉。那时,观众对此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大家认为这就是综艺的娱乐效果。但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内娱综艺在尺度上的表现越来越谨慎,但不代表节目本身的深度有所减弱。

再看香港综艺,曾经那种大胆的内容几乎是“尺度天花板”。比如张曼玉大大方方地聊吻技,梅艳芳在节目里和别人讨论同工同酬问题。这些话题,即便放在今天,内地节目也未必敢触及。然而,随着综艺内容的逐渐升级,内娱综艺不仅在形式上逐渐保守,在内容上却敢于触及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和行业痛点。例如,《大侦探》通过“萝莉岛”隐喻富豪非法产业,探讨儿童性侵等敏感话题,展现了综艺在话题开放性方面不逊色于海外的勇气和深度。

《一路繁花2》中的这些“尺度”内容,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这档节目是行业的“照妖镜”,揭露了诸如“数字演员”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行业反思,让那些不敬业的演员再也无法轻松混日子。同时,明星们真实的对话也打破了之前的“完美人设”,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刘嘉玲的犀利发言,甚至让不少年轻演员都“瑟瑟发抖”,对他们来说,这种直白的批评或许将让他们以后不再敢随意敷衍。

然而,反对者则指出,这种揭露过于直白,甚至可能伤害到个人隐私。例如,刘嘉玲问及00后艺人的隐私问题,有人认为这是过度消费隐私,缺乏对人性的尊重。还有人认为,一些综艺节目为了制造话题,故意进行恶意剪辑,将一些正常互动片段剪辑成“冲突”情节,这样做不是真正反映真实,而是为了制造虚假的热闹。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争议?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尺度”。如果一档节目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行业现状,讨论社会问题,适当的尺度突破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那就算尺度再大,也只是低俗的闹剧。

观众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综艺节目?可以通过《种地吧》看出答案。这档节目没有大牌明星,也没有夸张的剧情,只有一群年轻人在田地里辛勤耕作,但正是这种真实的生活记录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同样,《初入职场的我们》真实地展示了职场新人的迷茫、努力和成长,虽然没有制造过多的冲突,却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这表明,观众所渴望的并不是猎奇的、低俗的内容,而是充满真实感和情感共鸣的节目。

此外,节目中的专业表现也同样重要。何炅在《快乐大本营》里的高情商救场,杨幂在综艺中的机智回应,都展现了艺人们的专业素养。刘嘉玲等人在《一路繁花2》里讨论演员职业伦理,也是一种专业的发声。观众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专业,什么只是为了博取眼球的炒作。

内娱综艺的“尺度争议”其实是行业转型的标志。这是一个从“流量至上”向“内容为王”转型的信号。像《一路繁花2》这样的节目,虽然以“尺度”引发争议,但也为内娱综艺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在真实、深度和专业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尺度。未来的综艺节目,应该在娱乐性和真实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仅要揭示行业的痛点,也要避免低俗化的陷阱。

综艺的尺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把握“刚刚好”的分寸。只有这样,内娱综艺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观众需求,又符合社会价值观和行业规律的“繁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