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湖南卫视宣布李维嘉回归,消息一出,许多80后、90后的观众都感慨万千,仿佛那些属于自己青春的回忆又回来了。

李维嘉与湖南卫视的渊源由来已久。1999年,他作为快乐大本营的外景主持人首次亮相,慢慢进入大众视野。那时的娱乐圈资源匮乏,电视节目中能给观众带来欢笑的节目屈指可数,而快乐大本营几乎成为了全民收视的焦点,李维嘉凭借这一平台迅速走红,成为了湖南卫视的当红主持人。大型晚会、娱乐综艺,几乎每个舞台都有他的身影。

然而,谁能想到,2021年快乐大本营突然停播,李维嘉也离开了湖南卫视,开始逐渐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几年后,在再见爱人节目中,他坦言离开后的这段时间过得并不容易,工作机会匮乏,只能偶尔参与一些网络综艺的录制。其实,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李维嘉身上,很多职场人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平台赋予的光环是那么耀眼,但离开后,往往摔得越惨。

曾经网上爆出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阿里巴巴的前数据专家阿伟的故事,他曾以P7的身份享受着丰厚的薪资待遇,却因为公司调整而被裁员。一开始,他还觉得自己幸运,因为裁员能带来一笔丰厚的补偿金,并且凭借着阿里P7的头衔,他以为自己很快就能找到下一份好工作。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他投了无数简历,面试了三十多家公司,但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offer。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所依赖的阿里P7身份,其实并非代表他本身有多出色,而只是平台赋予的光环。

职场中,许多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忽略了平台所提供的加持。有些人待在大公司久了,就容易把平台的资源当成自己的关系网;有些人借着行业风口赚了钱,便认为自己是实力派。然而,等他们离开那个平台,往往会发现,自己所享受的赞美和追捧不过是平台的附加值。

不仅是职场精英,甚至是依靠才华吃饭的人,离开了平台的背书,也可能瞬间失去光彩。几年前,我认识一个曾是某个千万粉丝公众号副主编的写作者,他曾在写作圈内小有名气,很多文章都成为了爆款。然而,当他决定离职,自己做公众号时,曾一度坚信凭借自己的才华能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账号。但结果他精心撰写的每篇文章,阅读量却低得可怜。这并非他的写作水平退步,而是因为没有平台流量的支持,他的作品很难再被人看到。

白岩松曾说过:“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它也能变成名狗。”但事实是,如果没有了央视的舞台,这只狗可能很快又会恢复到普通的状态。这句话虽然直白,却道出了一个真理——平台的力量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曾有一位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他在职时风光无限,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可当他离职后,居然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后来坦言,自己曾经总觉得是因为能力强才获得大家的尊敬,但离开了那个职位后,他才明白,大家的尊敬更多是因为他坐的位置。
平台并不是坏事,它确实能够提供很多机会和资源,问题在于,平台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切,真正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还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有人形容平台就像不同的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的时候,速度慢,踩得越用力才能前行;开汽车,一脚油门便能飞速前进;坐高铁,闭眼也能极速抵达;乘飞机,吃着小吃,悠闲自在地就飞上了天。人依然是那个人,但借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前进的速度却大相径庭。

同样的道理,平台就像是助推器,它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未来,拥有更广的视野。但只有站在其上的我们自身强大,才能真正利用平台的优势,走得更远,站得更稳。

平台所提供的机会和资源终究只是助力,最终决定我们成就的是自己的实力。当平台给你机会时,要把握住;当离开平台时,也要有足够的底气,站得稳,走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