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非诚勿扰》上温柔劝人的黄妈妈,7年后现身,如今老得认不出

娱乐 2025-11-14 16:09:14

2016年的消息突然出来,黄菡要退出,节目还在高点,收视稳,猜测不少,外面传来传去,她只留了八个字“家庭更需要我”,话不多,意思很直。

她清楚自己的表达很慢,镜头外的节奏在涨,桌上的综艺一个接一个地冲刺,《奇葩说》在抛概念,《吐槽大会》在抢句子,大家都在找更快的方式。

观众坐在手机前面,不太愿意等一段温柔的劝,黄菡这种留白的说法,成了慢,台里的拍法在变,她把位置让出来,走得干净。

孟非在采访里提到她走的时候,觉得节目少了个魂,这话不夸张,节目还在播,味道变了,有人对着台下气势很满,有人对着台上情绪很快,中间少了一句“其实你只是不够自信”,那种把人拉回地面的力道,退了场。

2023年她去给侄子当证婚人,鞋不太贴脚,走路有点别扭,脸上没化妆,人群里没人认,她开口,那种熟悉的音色出来,现场停了一下,视频传上去,讨论多,有人感叹脸不一样了,有人说不太认。

她站在那里,很普通,像老师回到校园,不在灯光下,不在镁光的节奏里,这样的画面更贴近她,外面更在意的是另一个问题,人们对变老的画面不太适应。

刘德华老去的样子大家见过,黄菡老去的样子人们不太愿意承认,一个做偶像,一个做你心里那层理性,她老了,像是把一个年代的速度照出来。

这两年的热门,情感类节目镜头更靠近冲突,综艺里更喜欢把话说满,观众看崩溃多,看和解少,讲道理的人在评论区的存在变弱,情绪上来的那一段更容易被转发,黄菡当年的话拿到现在,剪的时候会被标注素材不强。

她讲“两个不合,不是坏人遇坏人,是两种不相容”,这句慢,镜头不炸,观众读完心里知道怎么回事,她代表的是一种把对方话听完的姿态,现在把话听完变成一种难得,大家判断的速度很快,沉默的空间收小。

你一停,屏幕就往前跑,她的退场不只是一位嘉宾撤下,更像是理性的步伐退一步,节目换了人,改了流程,观众口里不再叫黄妈妈,这个位置空出来也不再需要被填。

有人说她变了,她的日子还是教书,还是写字,还是讲座,只是镜头少了,她说过不想在镜头里演自己,这一句很清楚,我们变快。

我们不愿意等一段话走完,我们嘴里说寻找懂的人,手指在屏幕滑动时又把慢的内容略过去。

记忆的周期短,温柔也被挤到角落,她在微博上记读书的感受,下面有人留言“黄老师好久不见,您变了”,她哪儿变了,看她的人把角度换了,过去叫她情感导师,现在贴一个过气的名头。

她如果要在两种状态里挑一个,她会回到不被打扰的那一边,不会在镜头前面把表情拼出来。

她的老不在脸上的纹路,在她不用再把自己证明给屏幕看,她见过台上台下的人心,也见过热度上来的表情和散场后的沉默。

她离场,整个人更像自己,很多人被流量推着往前走,光散了会慌神,她不慌。

回到课堂,回到书页,回到一天一天的生活,她本来就该是这样,一个人的老去如果没有滤镜,没有打光,没有台词,画面会更真实。

我们习惯了把镜头里的人修饰到某一个样子,久了就忘了真实的老去长什么样,她的纹路,她走路的不稳,她说话的速度,像一面镜子,把我们看内容的方式照了出来。

再回看《非诚勿扰》,像一段公开的实验,一代人在电视里把爱情摆上桌,把择偶说出来,把钱谈开,她坐在那里像是在守夜,灯不灭,人不散。

她不去定义爱情,她把理解放在中间,七年过去,她老了,节目也老了,这个过程不必悲观,她走后节目少了温度,我们才知道温度的珍稀,别说她老得不认识。

认不出的更多是我们自己,我们变得追速度,追技巧,话更利落,心更薄。

她还在她的位置上,慢慢走,慢慢讲,做她自己,不是黄菡老了,是这个时代不再需要她,这句话换个方向看更合适,当我们说不需要她的时候,恰恰该把她想起来。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