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诡3》开分8.1延续口碑热度,系列剧集表现真的“可复制”吗?

娱乐 2025-11-16 22:49:26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以下简称《唐诡3》)站内热度三天破万,豆瓣开分8.1分,目前看基本接住了系列表现。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影视系列——没有流量、没有知名IP,基本是靠口碑完成转化。这或许也提供了一种答案,就是对比很多系列化的剧集尝试,《唐诡》为何能实现了较高的内容确定性,“复制”前作的口碑表现。

只是因为剧本好吗?还是靠着题材加成?

更进一步思考,如果《唐诡》可以“复制”前作的成功,其他剧集系列能否“复制”《唐诡》?

“无流量”,有什么?

说《唐诡》系列的成绩基本得益于口碑,有几个维度的数据值得参考。

首先,前两季《唐诡》的数据都偏长线,即使是有口碑先发优势的第二季,照样出现了低开高走、直到第五天才站内热度破万;但两部前作都跑出了较长的热度曲线,会员收官后也没有很快出现数据跳水。

其次,两位核心主演杨旭文和杨志刚,并没有在该剧出圈后获得多少流量加持,饰演苏无名的杨志刚目前微博粉丝依然在百万量级。这也说明了围绕《唐诡》形成的观剧氛围,和目前的主流生态有着较大的不同。

或许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回归电视时代色彩的剧集系列。

没有太多的营销思维,而是靠着内容一点点吸引观众;而观众看到的也并非演员,而是剧中的角色和故事,正如彼时许多观众在线下认出演员都会下意识喊出角色名,“卢凌风”“苏无名”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比杨旭文、杨志刚本人更深刻。

但正如到目前仍有不少声音指出的那样,如果用悬疑剧的标准来套《唐诡》的创作,这并非一部在设谜逻辑上非常工整、精密的作品。

从第一季就有一些争议表示,该剧的破案故事有不少逻辑漏洞,甚至是颇为强行的逻辑,比如引入各种怪兽作为最终的谜底。包括第三季《康国的金桃》案件,乌焰鸟能够准确识别吃过金桃的人,却又确保不攻击公主府人员,如此强设定对传统悬疑迷来说不算友好。

不过,如果以“电视时代色彩”来理解这部剧,卖点又会突然清晰起来。

这更多是一部基于“唐传奇”创作的古装传奇剧。相较于悬疑设谜水准,该剧在奇情和奇事上有着更为不俗的完成度,人命造红茶、梦中杀人、壁画魔王复活、水底巨兽之谜再到新一季的换头术、女皇重生等等,俨然一部奇幻瑰丽的古代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剧集的很多功夫下得确实也足够扎实。一是在唐代文化的考据上,相关地理、官职、生活习俗等经得起研究,怪兽、奇毒也多有古籍参考;尤其是第二季开始的制作尤其是特效也有了明显进步,进一步优化了视听感受。

二是尽管很多人物关系都较为奇情,但在情感上却能立得住,把案件背后的执念、欲望、遗憾,尤其是小人物的挣扎表现得让人唏嘘。在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部唐代的“社会推理”,在一桩桩案件背后,看到小人物的无奈与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该剧的很多配角反而让人印象深刻,并形成了该剧让观众认同的情绪底色。

进一步归纳《唐诡》满足的当下观众需求——一是回归强情节、强戏剧化的超现实叙事;二是“小人物关怀”的价值层面认同;三是能把故事和人物做扎实的基本功,从而在内容和市场等方面形成某种平衡。

从这些层面看,“复制”《唐诡》的门槛并不算低。

特殊性与必然性

围绕着《唐诡》系列的内容争议,应该说折射了其创作团队的长处与局限性。

包括《康国的金桃》播出后,有声音认为“无聊”“没有前两季好看”,或许就在于其开篇把不少篇幅集中在天子与大长公主之间的斗争,首集过半才引出“巨鸟会攻击吃金桃者”的核心设定。

这或许体现了该剧在权谋层面的纠结,一方面为了实现可看性,《唐诡》的朝堂斗争处理其实是相对简单的,如大长公主对卢凌风的偏爱已有些喜剧化处理,李凤造反也让人难以理解;但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主创们对唐代背景的偏爱,又让相关剧情的比例有些过重。

反而到了第二个案件《成佛寺的哭声》,无辜少女舞阳的命运,让观众因小人物悲剧产生了共情,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表现。而这又得益于该剧在创作上的价值感。

在这种内容复杂性的背后,或许可以理解《唐诡》目前表现所具有的特殊性。简单复制其题材和模式,并不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但行业目前的“复制”尝试中,普遍采取了一种大而全的、全盘接纳的路径。

比如类型层面,在各家近期发布的新片单里,不难看到很多古装探案、尤其是唐代探案类的内容。其中以唐代为背景的就有白鹿、王星越主演的《唐宫奇案之青雾风鸣》,冯绍峰的《大唐迷雾》等;此外《大唐狄公案第二季》此前也进入过平台片单,但今年未再出现。

古装探案剧也延续着此前几年的开发力度,包括罗云熙主演的《魅影神捕》,原班人马回归的《御赐小仵作2》,马伯庸IP改编的《日落东瀛》,以及《大宋奇闻风云录》《第三十年明月夜》《天行九歌》等IP项目。

当然,这种发力还是存在行业对市场的某些洞察。

制片人彤彤对搜狐娱乐介绍称:“有几方面的利好,第一是悬疑剧目前市场需求很大,但是现代题材要考虑内容风险问题,古装剧会少很多这方面束缚;第二是现在年轻人对历史会有更多认知,如果在故事和制作上能实现时代‘落地’,会更容易形成口碑效应。”

应该认为,目前许多古装探案剧落地唐代,除了《唐诡》系列的带动作用,也与观众对唐代的认知度更高有关。

而“唐传奇”给这一时代带来的志怪气质,则给相关悬疑创作打开了惊悚方面的情绪附加值。这方面价值在近来会更被关注——当下的观众对于强戏剧、奇情式的内容有着更大的兴趣,志怪题材相较仙侠奇幻有着更日常化的场景,会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共情力。

不过,尽管这些对市场利好的分析不无道理,但《唐诡》以来的古装探案剧,在不乏重点项目、也有部分作品口碑尚可的情况下,并未产生真正出圈的爆款。

“问题肯定还是内容,”彤彤指出,“现在的市场环境是,观众不会再继续为‘还可以’的内容回来看剧。要出圈,就必须是真正品质过关的好剧。”

而在影视策划曹璐看来,类型上的“跟风”正在逐渐失去意义。

“类型是影视商业化比较早期的阶段,当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的观看决策会更专业、更个性化。而古装探案剧的创作门槛并不低,一是悬疑本身就很难写,二是要拍好古装题材的落地,从编剧到美术部门都有大量功课要做,这块骨头并不好啃。”

《唐诡》系列的成功,有着团队背景和创作特色上的特殊性;而从必然性来看,对市场的响应和内容本身的扎实,形成了类型之外更难突破的“复制”门槛。

尽管如此,行业依然表现出强烈的“复制”需求。

后流量时代,寻找确定性

目前对古装探案题材的一个关键探索方向,是将其与古偶进行结合。

“流量+内容,是行业这几年发力的主要制作方向。”曹璐表示,“影视行业基本盘是基于流量的,目前这部分市场在缩水,要靠好的内容把路人盘观众拉回来;而难点就在于,这些路人观众恰恰是对流量内容普遍脱敏的。”

具体到古装探案剧开发,这种模式在近几年也并不少见,如《花间令》《颜心记》《朝雪录》等都尝试了以男女主角组成破案CP的故事模式。

但从结果来看,这些作品吸引的依然是流量基本盘,在悬疑探案方面形成的话题和拉新都比较有限。

“流量和内容两个方向的创作其实很难兼容,现在观众的很多内容需求,比如无CP、搞事业等,恰恰是反流量逻辑的。但如果完全以内容逻辑创作,行业又希望避免回到曾经高风险性的老路上,所以现在大家都有些迷茫,未来的内容到底做什么、怎么做。”曹璐表示。

而《唐诡》系列的参考价值,一是走出了一条完全和流量模式背道而驰的路,二是到目前为止,保持着系列化的稳定开发。

尤其是后者,对于进入成熟的影视行业来说,一个系列化品牌代表着相对稳定的数据表现,以及更多元的商业价值焕活。

今年的新片单里,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续集、系列化内容在明显增加。

除了已播的《新闻女王2》和《唐诡3》,待播的还有《云襄传之将进酒》《冰湖重生》《闪耀如她》等剧;制作中的有《问心2》《关于唐医生的一切2》《少年派3》以及两部古装剧《雪中悍刀行2》《御赐小仵作2》等;系列化开发的IP还有《异人之下》和《三体》等。

《唐诡》系列的开发也在急速进行,接下来还将推出衍生短剧《唐诡奇谭》尝试“长+短”联动;第四部目前据介绍将是《唐朝诡事录之蜀道》,根据公开信息计划于2026年夏季拍摄,预计2027年上线平台,相较这一季还会提升志怪属性。

但这种开发思路,依然是基于商业而非内容的,《唐诡》系列创作的特殊性和“复制”门槛,是做内容迈不过去的前提。

彤彤指出:“过往的行业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就是按照路径依赖去批量制造‘低风险’的内容,但这是不符合内容创作规律,也不符合观众对内容需求的。其实这些年尝试的很多方向看起来都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但最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回过头来看,最大的不确定性往往就是在制作本身。”

“如果你内容的长板够长,短板也不低,这时候《唐诡》的经验才是真正有用的。”彤彤表示。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