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剧包裹的成长故事 | 评《余生有涯》的叙事张力

娱乐 2025-11-20 10:27:51

电视剧《余生有涯》围绕一桩职场性侵案展开,讲述了主人公叶思北在遭受范建成侵害后,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从恐惧、慌乱,到痛苦、纠结,再到逐渐镇定、选择反击,在坚持中仍不时摇摆。这部剧最突出的特点,正在于细腻刻画了一个性格柔弱的女性,在身心受创之后所经历的内心挣扎。

然而,若仅止步于此,《余生有涯》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恐怕有限。创作者实际上怀揣着更大的艺术抱负,不仅在叙事中实现了多类型融合,将爱情、侦破、律政、犯罪等多种元素熔于一炉,还试图使该剧成为一扇观察社会和人心的窗口,让观众见证更丰富的人间百态,窥见更为复杂的人性图景。

案件的社会透视和人生启示

《余生有涯》的核心情节很像一个侦探剧,用了不少篇幅表现张队长和林枫两位刑警侦破性侵案的过程,观众随着剧情推进,目睹了案件的一波三折与峰回路转。最后的正义得彰除了两位刑警缜密的推理和扎实的工作,也有一些巧合。例如,剧情的转折点是楚楚幡然醒悟,承认自己作了伪证;另一重要证据,则来自赵淑慧在范建成电脑中发现的大量犯罪视频,这成为将范建成定罪的致命一击。

剧情在侦探类型上显得有些疲软与牵强,确实是一个艺术缺憾,但可能也迂回地暗示了创作者志不在此,而是追求一种“小切入口,大格局”的视野,以一桩职场性侵案为引,逐步勾勒出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困境:被原生家庭轻视、屡遭压榨,在职场中面对排挤、歧视与男性觊觎,在婚姻中承受生育压力。因此,叶思北从犹豫走向坚定,选择与范建成这样的卑劣之人斗争到底,既是为自己讨回一份公道,也是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尊严。

该剧并未空洞地高呼正义,而是从具体而微的个体感受出发,真切地呈现了被侵害发生后,叶思北如何长久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甚至逐渐丧失对世界的信任。叶思北若放弃讨回公道,将长期被噩梦缠绕,内心会困于那个屈辱的时刻,并在持续的自我消耗中一点点被腐蚀。为此,秦南劝叶思北报警时说:“公正是一个人好好活着的基础。”叶思北也在自杀未遂之后意识到,哪怕在抗争中遍体鳞伤,也远胜于憋屈地活着。

叶思北讨回公道的坚持也悄然改变了身边的人:母亲受到了教育,父亲开始学会承担,弟弟得以成长,楚楚获得自我反省与救赎的机会。秦南也开始顿悟:叶思北从未真正屈服,倒是他一直需要神化叶思北才能找到人生意义。正是将叶思北从一种人生信仰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秦南才与叶思北建立真正平等的爱情关系。

叶思北的抗争打破了她和身边人原有的生活平静,这看起来是一场灾难,甚至是一场大型社会性死亡,但众人也因这种冲击,开始认识到人生并非只有一条既定之路,而自己一直所遵循的人生理念,可能充满了狭隘与偏执。

因此,《余生有涯》的主题意义不仅在于追寻正义,更在于启发观众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与人生轨迹,从而在精神层面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一种更为通透和开阔的生命智慧,学会如何面对生活,又如何经营人生。

职场叙事背后的女性关怀

叶思北在职场中似乎总是甘心“做小伏低”,她不懂拒绝,不敢对不公说“不”,更不曾为自己的权益据理力争。可贵的是,该剧并未一味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对人物的性格成因进行了回溯性探寻。

叶思北成长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家里有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懦弱自私的父亲、心安理得接受家人奉献的弟弟。由于从小被忽视、长期被家庭压榨,叶思北逐渐变得自卑而敏感。她渴望通过更多的付出来换取父母的认可,以加倍的努力证明自己对家庭的价值。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她不敢得罪任何人,因为家里自幼就要求她顺从。她必须处处谨小慎微,生怕因自己的过失连累他人。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的讨好型人格。

叶思北的母亲黄桂芬,实际上与叶思北互为镜像。叶思北如果不反抗,不反思,她将像母亲一样,从未意识到女性也可以为自己而活。

该剧在叶思北身旁,还设置了明艳泼辣的楚楚作为对照。楚楚来自残缺家庭,剧中从未出现她的母亲,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她缺乏管束,也成就了她热情奔放的性格。然而,在旁人眼中,她被视为轻浮放荡的女子。

还有财务总监陶洁,则是对女性命运的另一种警示。与陶洁类似的还有范建成的妻子赵淑慧,在经济上依附丈夫,为了维护家庭完整,百般遮掩丈夫的恶行。

当然,该剧的指向也很清晰,这些女性所遭遇的困境,更多来自个体思维惯性的束缚与自我妥协的倾向,是个人价值观与现实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例如,楚楚虽性格强势、自我意识清晰,却仍因舆论压力而放弃坚持正义;叶思北对原生家庭并非没有怨言,却始终隐忍退让,缺乏抗争与表达的勇气;陶洁虽曾受范建成胁迫欺骗,但后来为虎作伥时一度沉醉其中。正是在这个维度上,《余生有涯》触及了女性成长的核心:内在的觉醒与自我建构,或许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爱情投射的人生意义阐释

《余生有涯》在性侵案的侦破主线之外,还交织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段感情始于高中时期,讲述了热情自信、阳光洒脱的叶思北,如何以如沐春风的善意,温暖并照亮了颓丧悲观的秦南。观众从中看到的,是青春期最纯真的情感萌动,也是一段充满治愈力量的陪伴与鼓励。

但是,这段情感关系真正的动力并非出于爱情,而在于叶思北向秦南传递的一种人生信念:人可以凭借努力改变命运。对少年秦南而言,在他灰暗的人生阶段,正需要这样一盏明灯照亮前路,让他重新感知生命的意义。因此,他拿出父亲的抚恤金资助叶思北完成学业,实则是他对这个世界希望的投影。

这就可以理解,当叶思北在南城屡屡碰壁、在相亲中不断受挫时,秦南感到万分沮丧,他仿佛目睹自己曾经的信仰正在崩塌。婚后,秦南之所以提出离婚,也是因为他发现叶思北眼中再没有光亮,曾经明媚的少女只会一味退让,这让“一个少年的期许破碎”。该剧在此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曾经如太阳般温暖他人的叶思北,会在大学毕业后活得黯淡无光?

该剧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从另一角度继续发问:秦南为何要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叶思北身上?

秦南出生在农村,家中只有兄弟二人。然而他的成长之路依旧充满坎坷。因家境困窘,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与哥哥成了留守未成年人。缺乏父母陪伴,秦南也就失去了在欺凌面前挺身而出的勇气。尤其哥哥自杀、父亲务工意外离世后,母亲也离开了家。这时,是叶思北的善良与乐观,让他相信人生可以有光,“没有不可跨越的苦难,没有不可度过的绝望”。

该剧通过叶思北与秦南的经历,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每个人的成长都难免因各自独特的经历与环境,遭遇不同的困难。如何突破成长环境所带来的局限,正是个体走向成长与成熟的必经之路。

当然,该剧在表现秦南与叶思北的情感关系时,因过度渲染悲情与深情,甚至不自觉地陷入青春疼痛的叙事模式,某种程度上已偏离了作品整体的现实主义基调,转向了虚构的言情套路。尤其值得商榷的是,剧中安排一名16岁的高中生将父亲3万元抚恤金中的两万元,赠予“素昧平生”的女同学,只为助她圆梦并以此照亮自己。这样的情节设定带有明显的网络文学痕迹,固然感人,却在现实逻辑层面显得根基薄弱。

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余生有涯》虽以侦探剧为表,以一段浪漫感人的爱情为情感内核,并将观众的思考重心引向人的成长,故事真正包裹的,是个体如何从家庭环境与现实处境中实现自我突围,最终成长为更勇敢、更通透、也更平和的自己。

(作者系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文/龚金平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