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央视电影频道“星辰大海”青年演员培训计划的结业合照引爆网络。 这场聚集了40余位新生代演员的盛会,因首次邀请短剧演员与长剧演员同台而备受关注。
活动规则苛刻:全程素颜、统一服装、不准擅自离队、不准作秀、不准依靠经纪团队。 央视的广播级镜头采用硬光中性色调,拒绝磨皮美颜。

结营大合照成为一场无声的较量。 蓝衫队伍中,两位同样穿着蓝色抹胸礼服的女演员形成鲜明对比。 长剧代表王玉雯与短剧顶流韩雨彤并肩站立,年龄相仿却状态迥异。
王玉雯的脸部在镜头下如同一块平整的面板,光影滑过时没有多余褶皱。 她的肩膀舒展,腰背挺直,呼吸沉稳,这些细节被摄影师捕捉为“镜头亲和力”。
韩雨彤的172公分身高优势在集体照中并未凸显。 厚重粉底在广播级灯光下呈现过饱和状态,眼下修容发灰,鼻侧可见妆痕。 她的肩膀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脖子视觉缩短半寸。
网友迅速将两人对比截图传播,配文“电子榨菜女主遇上电视剧女主”。 三小时內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话题焦点从颜值比较转向职业素养探讨。

“星辰大海”计划始于2019年,是央视电影频道推出的青年演员培养项目。 今年11月开营的培训为期三天三夜,学员体验基建劳动、喂羊驼、卖花生汤等项目。
计划首次为短剧演员开设六个专属席位。 韩雨彤、曾辉、张集骏、王凯沐、余茵、李柯以作为短剧代表入选。 往年学员名单包括易烊千玺、陈都灵、侯明昊等知名演员。
导师阵容中,叶童占据C位。 她向学员强调“把状态还给角色”,演示如何通过站姿让呼吸通畅。 往届导师包括冯小刚、张艺谋、周迅等资深影人。
今年活动被业内视为一次对接实验。 央视将竖屏短剧流量与横屏长剧传统置于同一平台,测试两者在相同条件下的适配度。
短剧演员们似乎难以适应“素颜”要求。 余茵选择粉色制服在蓝色队伍中突出自己,假睫毛与眼线清晰可见。 张集骏作为偶像转型的短剧演员,被评价为“滤镜撤走后骨相与皮相差距明显”。

王玉雯及其他长剧演员多数选择淡妆。 蒋依依、向涵之等人近乎素颜的状态从容面对镜头。 曹骏的眉眼立体感在无修饰镜头下反而更显优势。
妆容差异背后是拍摄习惯的深度绑定。 短剧采用竖屏特写镜头,依赖高饱和眼影和重修容增强面部冲击力。 长剧演员熟悉横屏全景,妆容追求自然持久。
韩雨彤在短剧《千金谋》中饰演古装村姑时,耸肩叠加垫肩,搭配长美甲造型引发违和感讨论。 观众质疑短剧演员在不同剧种间的形象转换能力。
短剧与长剧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演体系。 韩雨彤等短剧演员擅长“3秒抓眼球”技能,一个挑眉或一句嘶吼台词都需精准踩点。 她在《早逝白月光》中的“茶杯下药”戏份,靠一秒眼神变化引爆话题。
王玉雯等长剧演员修炼的是“细水长流”的功夫。 三到六个月的拍摄周期要求情绪收放自如。 镜头在全景、中景和特写间切换,需要保持角色一致性。

于正曾指出:“短剧演员7天拍一部戏,练出的是3分钟哭戏、5秒炸点的爆发力,但长剧要扛40集的人物弧光”。 这种“续航能力”的差异在央视全景镜头下被放大。
形体训练背景也成为关键因素。 王玉雯的北京舞蹈学院经历赋予她专业形体控制力。 她的肩颈打开程度和呼吸下沉方式,体现系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短剧行业2023年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增长率267.1%。 爆发式增长带来惊人工作强度。 短剧顶流演员每年拍摄十余部作品,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成为常态。
演员刘月涛曾经历“28小时连续拍摄”,日场接夜场再接日场。 为保持状态,短剧演员常备护肝片、维C等保健品。 王格格坦言:“除非心脏不适需住院,否则不会停工”。

王玉雯等演员有充足时间进行专业培训和休整。 曹骏为塑造角色曾花费三个月观察动物习性,这种创作节奏与短剧形成鲜明对比。
短剧按日结薪,头部演员每日1-3万元,普通演员1000元左右。 长剧采用项目制片酬,主演片酬更为可观但拍摄周期长达数月。
镜头距离近,注重面部情绪最大化,体态管理相对次要。 韩雨彤在短剧中的表演以面部特写为主,肩颈动作很少纳入构图。
央视采用横屏广播级镜头,景别远,压缩感强。 演员的肩颈线条、步幅大小、手部姿态全部暴露在镜头中。 镜头拉远后,眼神是否空洞、背部是否弯曲无法掩饰。

红毯环节成为另一种考核。 抹胸礼服对肩颈线条要求极高,斜方肌状态直接影响视觉效果。 王玉雯在移动中保持表情稳定,步频与摄像机焦距完美匹配。
业内形体导师指出关键差异:“耸肩是短剧常见坏习惯,颈缩导致气场漏电”。 短剧演员需要重新学习“肩带外展、背阔肌发力”等基础形体技巧。
品牌方反复观看活动的高清回放,导演们关注演员的长镜头耐受能力,播出平台研究大合影中的面孔识别度。 一句“谁扛得住高清,谁就能上桌”在业内流传。
短剧演员是否必须遵循长剧建立的职业标准? 当韩雨彤的粉丝辩解“短剧主打快节奏,演技没那么重要”时,这种辩护本身是否暗示了表演艺术标准的双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