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产剧拍警察故事,绕不开这几个关键词——
连环杀人、性侵、分尸、隐藏多年的恶魔……
故事越拍越模式化、奇观化,也离当下现实越来越远。
毕竟,真实世界没那么多惊天大案,大部分警情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摩擦,琐碎却也难解的生活冲突。
不过,好在有部纪录片弥补了这一缺憾。
它将基层民警的日常原原本本呈现了出来,因为接地气的案情、综艺化的轻巧节奏,从2019年一路火到现在,五季均分8.5分+,最高一度达9.2分。

这不,新一季回归。
口碑依然坚挺,豆瓣8.7分。

再看评论,还是熟悉的味道。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这季又讲了些什么……
《守护解放西6》

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它能以长沙坡子街派出所为切口,展现生活百态。
不掩饰、美化城市藏污纳垢的一面,让人坐在家里就见足了世面。
真切体会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新一季开场,就是一个让人完全猜不到结局的盗窃案。
年轻男子偷了朋友手机后,卖了200元。

被抓后说自己不是恶意。
只因自己身上连坐地铁的钱都没有,走投无路所致。
他还说自己卖手机前,「贴心」帮朋友备份了全部信息。

你以为是可怜的底层打工人?早早辍学的贫穷少年?
看他事发时还住着20块的青旅,和半路认识的朋友挤在一张床上。
做着日结工,生活入不敷出,正餐吃泡面。

没想到,随着民警一点点问下来,案情风向突变——
他居然是空乘专业的在读大学生,一年学费14000。
只因为暑假父亲刚给他报了驾校,他不想学车,跟家里闹了矛盾后离家出走自己打工。
没想到,打工赚的钱还不够来回车费,踏入社会第一步,就误入了歧途……

另一个在杂货店屡偷化妆品的年轻女人。
据店员称,她还是惯犯。
偷的是,并不贵的散粉、眼影等小品牌化妆品,一大堆加起来不足2000。


但她本人,却开着宝马5系,浑身名牌。
警察以为她有偷窃癖。
问询后得知并没有,本质上只是没工作,不想上班,习惯了抱着侥幸心理顺手牵羊。

还有抓马的情感纠纷:89岁老头不满60岁老太谈恋爱劈腿……
老头讲述了两人恋爱过程。
起因是老太太平日在路边摆摊看牙,碰到老头时说他牙口不好,邀请他去家里给他补牙。
老头乐呵呵去了。
这一去,两人就对上了眼,确定了恋爱关系。

没想到次日,老头发现,老太太又邀请了另一个老头去家里看牙。
一模一样的套路。
他就大为恼火,骂老太太劈腿,结果反被老太太恶言相向。
老头气不过,报了警。
民警一番询问后发现,这老太太是有家庭的,老伴还在世呢。


警察只能感慨老年人精力真好,表示尊重老年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仅从道德层面劝导了一番。
但很快,警察又发现了华点,老太太根本没有行医资格,却天天摆着工具在外面给人看牙……
一场爱情纠纷,倒是揪出了非法行医的问题。

还有一个让人血压飙升的案情——
一名中年离异男子和新女友吵架后。
居然拿和前妻生的亲生女儿当筹码,威胁新女友说:「如果分手,我就带着女儿在高速上撞死……」
什么情况?这不是你自己的孩子吗?和对方也没关系啊。


他给出的原因也让人费解。
他说,因为看出女友很喜欢自己的小孩,会对孩子很好。
他想找一个对孩子好的结婚对象,不舍得对方走,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才做了伤害孩子的事。
这究竟是什么脑回路……

这部纪录片让人大呼离谱的同时,也常常让人深觉无奈。
简直像一部现实主义大戏,荒诞的背面都是一地鸡毛的普遍现实困境。
我们会看到,糟糕却足以照进现实的代际关系。
比如刚才说的离异男子。
嘴上说着爱自己的女儿,却又常常将自己的情绪莫名其妙撒在女儿身上,不惜拿女儿做筹码满足一己之私。


被质疑后,会狡辩说自己只是不会讲花言巧语,其实是「为她好」。
民警苦心劝诫后,他本来都答应了给女儿道歉。
结果,一张口就是:「你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
气得民警一顿输出。


还有一个未成年女孩跳楼、离家出走的案情,也很让人唏嘘。
原本以为是叛逆的问题少女。
结果警察听闻,她离家出走后不是去网吧、夜店等地方,而是躲去了书店。
去家里打听情况时,女孩久久沉默,墙上满满的奖状异常刺眼。

民警带到派出所循循善诱后,女孩才开口,说她难以忍受家里过于严苛的管制。
妈妈是老师,对她假期的起床时间都有限制,起晚了不是跪搓衣板就是接受体罚。
她用的是妈妈淘汰掉的旧手机,却不知道密码。
妈妈会逐一查看她和朋友的聊天记录,让她完全没有私人空间。
而且家里给她的零用钱,一天一块都没有,所以她假期才多次想出门找兼职。

而她爸爸永远是置身事外的样子,不赞同母亲的教育方法,却始终一言不发。
没有参与到对女儿的教育中来,只是常常对外摆出老好人的样子。
实在是太典了。

还有一个更沉重的故事——
多次偷手机的惯犯,居然是80岁老人。
他一直没有工作,以前儿子每个月会给他1500元生活费。
但他赌博成瘾,总嫌不够花,40年前就因偷窃罪入狱。
儿子苦苦相劝,见他屡教不改,最后干脆放弃了这段父子情。
没想到至今,老父亲还在外面靠偷手机换钱维生,简直像有了在牢房养老的打算。

节目中还展示了各种不健康的两性关系。
比如,有一个因为放不下前一段感情,长期跟踪、纠缠、骚扰前男友的年轻女孩。

她居然仍受困于封建的处女情结。
觉得已经和对方发生了性行为,以后可能不会被其他人接受。
为此她痛苦不已,总想着挽回对方。

男生也是欲拒还迎,说着分手,又不断答应与她见面。
即使有了新的女友,还拉拉扯扯,藕断丝连,不断给前女友希望。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相当普遍了。

此外,还有一些更能引发共鸣,让人颇感无力的故事。
有一个在工作压力下,生出自杀念头的男人。
其实,他和女友感情很好,也不是真的想轻生,只是一时精神崩溃,不知如何缓解。
这一幕可能也是无数当代都市年轻人的写照。

还有小小年纪就在外偷窃手机的儿童。

警方调查后得知,他是奶奶抚养长大的留守儿童。
孩子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打工赚钱。
七旬老人要一个人照顾四个小孩,满足他们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都已经耗尽了全力,更无暇关照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孩羡慕其他同学的电话手表,但无奈家里没有钱买给他。
于是,在和奶奶买菜时,一时起念便拿了卤肉摊摊主的手机。

摊主误了大半天的工,报了警,本是气冲冲想讨个公道。
却在得知男孩家的经济状况后,也再不忍心索要赔偿。
这一幕,着实让人心酸。

播了这么多年,这档节目也伴随着越来越多争议。
最新一季也被不少人吐槽,说越来越多家长里短的小事,没有之前几季那么炸裂、好笑了。
也有人看不下去,觉得犯罪成本太低,惩罚力度太弱,派出所成了说教所,看得人火大。
不过鱼叔倒觉得,这些争议反而体现了节目的价值。
一来,它没有迎合观众的期待,去过度追求娱乐化的包装和猎奇化效果,而是始终坚持平实、真实的纪录态度。
就像有观众评价,只有在这个节目里,还能看到死去活来的恋爱脑。
正说明了,它不同于黑白分明的网络舆论空间和越来越多追求「正确」的影视作品。
它将很多现实中普遍存在却容易被忽视的困境,被舆论围剿、被消音的「不正确的」群体,重新摆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央。
就像家暴、npd家长这些话题,已经在互联网上讨论了一轮又一轮。
但在纪录片中,还是会看到原谅丈夫的家暴受害者;

以及,不觉得体罚、过度干涉孩子生活是问题的父母……
其中很多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环境本就与当下大多数年轻群体相隔绝,也因此缺乏更多思考,依然固守着老一辈的生活和处事态度。
这种互联网和现实的巨大鸿沟,也是年龄的鸿沟,阶级的鸿沟。

二来,这些案例的价值,本就不在于娱乐大众、提供情绪价值,而在于观察和思索。
它正是为了让我们看清,生活的复杂远超法律和道德的单一裁决。
法律有局限,规则无法涵盖每个人的困境,现实也不总是黑白分明。
所以很多作恶者未必就能被绳之以法,得到严惩。
面对偷手机的小孩,无以为生的老人,还有很多犯了错的年轻人。
很多善良的受害者了解具体情况后也会不忍心让他们留下犯罪记录,让本就不堪重负的生活更加艰难,大多选择私下调解了事。
所以很多时候,也都得依靠基层民警费心劝导、调解,协调社区资源去解决的。

这些琐碎的、令人厌倦的、永无止境的日常,正是基层民警需要应对的生活,也是很多普通人所置身的现实。
它除了提醒我们不要误入同样的歧途外,也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参差,获得超出个人经验的视野。
如果像很多网友说的,只关注所谓的「正确」,只想看爽剧一样让自己觉得舒适、轻松的情节,那么我们所说的「进步」也终究只是部分人的「进步」,而像上述这些仍旧深陷泥潭的人群会被忽略、被抛下,会造成更大更多的社会隐患。

而即便如此,最让鱼叔感动的是,这档节目本身也在重塑现实的社会认知和职业影响。
新一季中,很多年轻警察在后采中坦言,自己曾是节目的粉丝,受节目感染才做了警察。
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被影视剧中威风凛凛的神探触动,而恰恰是被这些每日应对家长里短、重复劝诫和说教的普通人感染。


即使世界永远乱七八糟,仍有人在一点点努力校正、维系,仍有一些善意的接力棒在传递。
想到这里,就不免让人觉得安慰。
或许正是这份平凡、深刻又难得的社会影响力,让《守护解放西》长红多年,也赋予了它继续拍下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