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马天宇新剧被夸是最好穿越剧,但我看一集就看不下去,忍不住快进

娱乐 2025-11-26 13:07:55

哈喽,大家好,小玖今天要聊的是2025年长剧市场的一个扎心现实:不少喊着“创新突围”的作品,明明带着题材亮点和制作诚意,却最终悄悄落幕。

《三人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开机时靠“跨年龄自我对话”的设定赚足话题,上线后却热度平平,最高热度仅17737,在流行畅销榜排第24位,甚至不如一些热播期已过的剧集,这不禁让人思考:当短剧霸占流量、竖屏成为常态,长剧的创新到底该怎么玩,才能真正留住观众?

长剧的“沉浸优势”正在失效

2025年的观众,早就不是“守着屏幕追长剧”的状态了,随着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00亿,用户规模逼近7亿,大家的观看习惯已经被彻底重塑,单手持握手机竖屏刷剧成了常态,90%的用户不愿为横屏内容特意翻转手机,碎片化的“刷看”模式取代了长时间专注观看。

长剧曾经引以为傲的“沉浸感”“陪伴感”,在这种生态下越来越难立足,马天宇演的这部《三人行》的横屏叙事、慢热铺垫,刚好撞上了观众“即时满足”的需求——有观众吐槽“都2025年了,还得熬前几集才能懂剧情”,其实反映的是长剧与当下观看场景的脱节。

现在的观众不是没耐心,而是耐心只给“快速抓人的内容”,长剧如果不能适配竖屏观看场景,不能在短时间内抛出核心冲突,再优质的内容也可能被划走。

更关键的是平台流量逻辑的变化,长剧想“被看见”,光靠内容本身已经不够,现在的流量更倾向于能快速产生话题、适合二次创作的内容,而《三人行》的“多重自我”设定虽然新颖,却因为理解门槛高,很难形成短视频二创的传播点,反观那些成功破圈的长剧,大多靠抖音等平台的混剪、解说内容提前种草,这正是《三人行》缺失的传播环节。

光有新鲜感,没有共鸣感

《三人行》的创新野心值得肯定——16岁、41岁、66岁的“同一人”同框对话,探讨人生救赎,这种“多重自我”的设定在国内长剧中并不常见,但问题在于,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形式,更要落地到观众的情感需求上

这部剧的核心矛盾在于“共情断层”:三个年龄段的人生状态差异太大,大多数观众很难同时对少年的迷茫、壮年的焦虑、老年的释然产生深度共鸣。

壮年版穿越回去让少年“弃理学文”的动因,源于“未来理科没落、纸质媒体回潮”,这种脱离现实日常的设定,让观众很难理解“改变的意义”,自然无法代入剧情。

小玖始终觉得,长剧的创新不该是“自说自话的炫技”,而要找到“新鲜度”和“易接受度”的平衡,现在很多创新长剧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只顾着设计复杂的叙事结构,却忘了给观众一个“快速入局”的入口。

其实可以借鉴“长短联动”的思路,在长剧上线前,用微短剧形式铺垫核心设定,或者在正片中嵌入适合短视频传播的高光片段,降低观众的理解门槛,毕竟观众连“看懂”都做不到,再深刻的主题也无从谈起。

《三人行》的安静落幕,不是创新的失败,而是长剧行业没跟上时代的信号。2025年的长剧市场,早已不是“题材新就能赢”的时代,而是要兼顾“观看场景适配”“情感共鸣落地”和“传播机制联动”的综合战场

长剧的优势从来不是集数长,而是能承载更深厚的故事和情感,只要找对与当下观众的连接点——比如适配竖屏观看、缩短前期铺垫、联动短视频传播,就能重新激活价值,未来能打破“好剧不破圈”困境的,必然是那些既懂创新,更懂观众的作品。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