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演员阿兰·德龙(Alain Delon)去世,享年88岁。他的孩子称阿兰·德龙在家中平静离世,家人们都陪伴在其身边。
阿兰·德龙出生于1935年11月8日,他是法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代表作包括《佐罗》《我们的故事》《独行杀手》《蚀》等,曾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多次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男演员等。
阿兰·德龙的名字,可能很多年轻人不太熟悉,但“佐罗”这位蒙面英雄大家肯定有所耳闻。阿兰·德龙就是佐罗最好的代言人,他曾因为电影《佐罗》成为中国观众最早认识的法国男演员之一。
他饰演的佐罗玉树临风、英勇无畏,展现出所向披靡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潇洒俊逸的绅士风度。作为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批外国影片,该片1978年在中国上映后迅速掀起“佐罗”热。这其中还有配音艺术家童自荣的一份功劳,阿兰·德龙的外形加上童自荣的声音,是那一代中国观众心中大英雄的代名词。
2019年,阿兰·德龙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荣誉金棕榈奖,为他的演艺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佐罗》爆红中国后,
法国人才知道他是一个世界级偶像
阿兰·德龙一生参演了超过80部电影,但中国观众最亲切和熟悉的,无疑是那部《佐罗》。他在片中扮演了一个剑术高绝,英俊潇洒,惩恶扬善的蒙面大侠。一袭黑色斗篷、一匹枣红坐骑、一条凌空挥舞的长鞭,黑色礼帽下,迷人的微笑绽放出风流倜傥的浪漫气质。
《佐罗》剧照
该片1978年上映,是第一批被引入中国大陆播放的西方电影之一。据统计有超过七千万的中国观众观看过此片,这个数字在当时绝对可以用庞大来形容了。被塑造成为自由独立勇气化身的佐罗,契合了当时国人审美的需求,又不同于观众们熟悉的那些大义凌然的革命斗士,英勇间还有几分混不吝的狡黠,又满足了对于遥远法兰西异国偶像的绮丽想象,自然收获了千万影迷的追捧。他的配音演员童自荣也从幕后走进前台,成为最受大众追捧的配音演员之一。
《佐罗》剧照
《佐罗》在中国的成功,令阿兰·德龙自己都颇感意外。1975年,这部电影在法国上映时并不算讨喜。可能法国观众更偏爱阿兰·德龙的冷峻,他的这部改弦易张之作并未引起太多轰动。
配音演员童自荣的演绎,无疑拉近了这个西方侠客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童自荣的音色甚至为佐罗这个角色更添了几分原版所不具备的魅力。
阿兰·德龙的声音浑厚、低沉,童自荣的声线则是飘逸隽永的,中高音区的富有磁性的声音,也流动着一种特有的浪漫气质。译制导演杨成纯认为,两者应该出现完美的结合,力排众议选择了童自荣。
在《佐罗》里,童自荣可是同时为阿兰·德龙扮演的迭戈、假总督和佐罗三个角色配音。为了区别佐罗和假总督的音色,童自荣想出一个“高招”,上午穿着大头鞋配佐罗,显得声音沉稳有力,下午换双拖鞋配假总督,声音就飘一点没那么自信。
《黑郁金香》剧照
《佐罗》公映以后,作为“佐罗”的声音出演,童自荣曾每天收到成麻袋的观众来信,至今这个标签依然是童自荣最醒目的艺术成就。之后,他又为《黑郁金香》《孤胆神探》《警官的诺言》三部曲影片中阿兰·德龙的人物形象配音,两位东西方表演艺术家的隔空合作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佳话。
《警官的诺言》剧照
中国观众对与阿兰·德龙的喜爱,也让他在东方多了一方乐土。《警官的诺言》在北京首映时,阿兰·德龙还专门赴华来为影片站台宣传,外国影星来国内宣传电影,这在1980年代还是十分罕见的。
他在1987年访华与童自荣的会面时,表示“感谢这位把我变成中国人的朋友”。当时见到佐罗本尊的童自荣握着阿兰·德龙的手表示,“我自认为还有许多不足,希望阿兰·德龙先生给我提提意见。”阿兰·德龙则表示自己看过电影,没什么意见能提,配音已经足够出色,“如果不好的话,我一定会说的。”
阿兰·德龙后来在做客《可凡倾听》谈到他对中国观众的感情时,曾说,事实上,也是通过中国观众,法国人才知道原来我是一个世界级偶像。这其中当然有谦虚的成分,但阿兰·德龙与中国的确有着不少深厚的缘分。
青年时代的阿兰·德龙
阿兰·德龙的中国好人缘
管阿兰·德龙叫一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应是恰如其分。关于阿兰·德龙和中国,还有不少轶事值得回味。
1983年9月,北京崇文门西大街2号,马克西姆餐厅隆重开张,这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的西餐厅,在80年代更是中外文化名流们扎堆聚集的根据地,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文艺史上留下多么绚烂的一笔。吕思清在这里即兴为模特伴奏走秀,崔健在这里第一次唱响《一无所有》,张艺谋常带着巩俐来此喝酒,连张国荣每次来北京也要来这里唱上几首卡拉ok。而阿兰·德龙曾在这家餐厅举行自己的50岁生日party,也是属于这家餐厅的一段佳话。
一张老照片里,阿兰·德龙与当时的总经理宋怀桂坐在铺着红丝绒的小桌前,身后插中法两国国旗,数名黑衣墨镜保镖紧随身侧,前排端相机的观众记者将他围个水泄不通。据记载,阿兰·德龙当时对着宋怀桂半开玩笑地说道:“今天我50岁,餐厅放进50个客人,就闭门谢客吧。”宋怀桂则应对道:“我们中国有个传说,生日来多少客人就能活多少岁。”于是那天马克西姆被宾客们挤得水泄不通。
阿兰·德龙酷爱中国文化,也非常喜爱北京的名胜古迹,据说他在北京期间,每天骑上自行车,到各个景点旅游,让人感到这个老外很友好亲切。如今,还有不少当时他在中国旅游的老照片记录着这位影星与中国的缘分。
《怒海沉尸》剧照
1987年阿兰·德龙访华时,走访了中国多个城市,引发的追星热潮令不少影迷至今印象深刻。北京首都体育馆为阿兰·德龙举办的欢迎晚会,4元一张的门票被黄牛翻到了50元,仍然一票难求。
不过当时,对于阿兰·德龙的狂热也引发了部分对于国人追星的反思。有文化评论写道,“我们的观众太热爱影,太需要真正的让他们全心崇拜的影星了。这次德龙之来华使我们看到他们心田的饥渴。”
电影明星的情缘,最应该在电影里兑现。阿兰·德龙有一个想拍中国电影的心愿一直没有兑现。
阿兰·德龙主演的《独行杀手》对吴宇森、杜琪峰等香港导演影响颇深
2007年曾有消息传阿兰·德龙将于年底赴中国香港与导演杜琪峰合作一部新片。早在一年前,阿兰·德龙本人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杜琪峰邀请我出演他的下一部电影,我无法拒绝这样的邀约。”之后其经纪公司也透露阿兰已与杜琪峰在巴黎会面数次,讨论这部新片的具体事宜。这本是一段佳话,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们都知道,杜琪峰和吴宇森都是深受阿兰·德龙早年作品影响的导演。但这个合作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2010年,阿兰·德龙成为了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形象大使。图:澎湃新闻 资料
2010年,阿兰·德龙成为了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形象大使。他在世博期间数度来到上海,接待前来参观法国馆的宾客,宣扬法兰西文化,以及当时法国馆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当时的阿兰对于上海的发展感到兴奋,他记得自己第一次来上海时,“外滩的对面还光秃秃的,而现在上海使纽约巴黎都相形见绌了。”
当时他在上海接受曹可凡的专访时,谈到他自己创立的品牌阿兰·德龙,他坦承道:“我喜欢和中国人做生意,他们更喜欢我,所以我也更偏重亚洲市场。这里的人民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我、最欣赏我的。”
在谈到对于中国发展的巨大变化时,阿兰甚至表示,“我觉得自己出生得太早了,如果上天让我活得更久,我希望亲眼目睹中国更加强盛的那一天。”
而在那个采访中,他也不忘重提自己想来中国拍电影的心愿:“我想能在离开人世之前来中国拍一部电影,记住我的愿望!”
虽然斯人已逝,但阿兰·德龙英俊帅气的面容将永远停驻在大银幕上,被影迷铭记。
来源丨澎湃新闻、艺绽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张雅雪
编校丨杨蕤嘉
审发丨石昌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