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拍的红楼梦电影,彻底崩了。
上映一周,票房还没过500万。
评价方面,打开豆瓣,放眼望去,感觉十个有九个都恨不得打零星。
前些天,导演还在观影团映后现场表示:
16号公映,17号我就出国了,不管了,剩下的就留给大家,它什么票房,爱多少就多少,随它去吧,就这么回事,反正18年,我对得起红楼梦了。
8月17日,导演在微博上重申:
下面的事情交给观众,我就是一个倾听者在倾听......
图源微博@胡玫导演
很快,导演便从倾听者,化身成了维权战士。
8月19日,导演发博表示,有人恶意诋毁,已经委托律师存证。
三百多条留言,一条都放不出来。
图源微博@胡玫导演
8月19日,导演继续发博,正面硬刚批评林黛玉选角太丑的网友们。
声称流传的一张黛玉“丑图”并非官方发布,系网友恶意P图,涉嫌违法侵权。
图源微博@新浪电影
随后,这条微博被删除,换成了一条视频,并配文:
这个妹妹真的很丑吗?
这次没有开启评论精选,而是直接关闭了评论功能。
图源微博@胡玫导演
8月20日,导演连发几张黛玉的现场剧照,继续为选角颜值正名。
随后,导演转载了一则疑似为屏摄的“宝黛共读”片段,继续硬刚。
图源微博@胡玫导演
8月21日,导演转载了一篇称新红楼梦为“经典大片”的长文。
文章中提到了有人专门请人来黑本片,以及发行费和排片少的问题。
文章作者还提到,据他了解,与本片同期上映的日本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新剧场版)发行费上亿,首日排片高达40%。
然而,猫眼专业版和灯塔专业版的数据都显示柯南的首日排片占比为21.8%。
最后,文章作者还表示:以他的观察,估计导演不会在意这些泡沫口水了。
然而,从现状来看,这位文章作者似乎观察错了。
图源微博@橘子娱乐
戏外的活,已经令人叹为观止。
而更让人震惊的,还在戏内——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2024.8.16
01
爱情故事
原著浩繁复杂,想将所有内容纳入一部电影,几无可能。
所以,《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以下简称《金玉良缘》)选了一个点,做单点突破:
宝黛的爱情之路受阻,最终迫于世俗的阻碍被拆散。
书中,两人遇到的阻碍多种多样,有现实也有宿命。
而《金玉良缘》将其浓缩为了一个更加简直给的阴谋论。
原著第七十二回中,眼见着处处需要用钱,贾琏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所以很多人猜测,林黛玉父亲去世后,林家的家产可能被贾府挪用了。
本片便是基于这一假说,加入了不少情节。
总而言之就是为了表明一点:贾家很缺钱。
虽然很缺钱,但是贾政出场还是一股黑帮大佬范
由此,便引到了黛玉宝钗之争。
虽然黛玉和宝玉两小无猜,情投意合。
但,宝钗背靠薛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富得流油。
主管财务的王熙凤,便看上了这段“金玉良缘”。
恰逢宝玉丢了通灵宝玉后,变得痴痴呆呆,不知该如何是好。
王熙凤便趁机以冲喜之名,撺掇贾母,让宝钗宝玉喜结良缘。
简单点说就是,木石仙缘,没能敌过柴米油盐。
02
不知所云
这个改编思路,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
该有的戏剧冲突也有,以爱情故事为核心,也更适合当代年轻观众。
只可惜,最终执行出来的效果,只能说是惨不忍睹。
先不说其它的,《金玉良缘》的特效,便看得让人头大。
比如太虚幻境,先前放出的概念图倒是阵仗颇大,宫宇楼台,恢弘壮阔。
结果,就只拍了个牌坊和大殿。
这两处还前胸贴后背,看起来就好像随便拉了张图贴过来一样。
整个场景也是云烟缭绕,根本看不清全貌,更不用说什么细节特写之类。
高情商:还原太虚幻境的梦幻感。
低情商:没钱硬要做特效。
后面大部分用到特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也都是如此。
光影的细节不够,最终导致画面看起来满满的游戏CG既视感。
然后,咱们再来谈谈剧情。
一句话评价:
既想改编得更年轻化,却又放不下对原著经典情节的执念。
无论你读没读过原著,都会看得很难受。
对于前者,他们当然不大可能不知道红楼梦。
但,有可能仅限于知道这是个有关宝黛钗的爱情故事。
那么你就好好拍宝黛钗的三角恋呗?导演偏不。
她偏要拍各种与主线无关的情节和角色。
比如,第二场戏,便是贾环偷鸡腿,柳嫂子抢上来骂。
看过原著的,当然知道导演是想见缝插针地表明贾环的人设。
但,这两人跟本片的主线故事,有半毛钱关系吗?
为什么这种不重要的角色,还要给他们打上字幕,标注出他们的名字呢?
对没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难道不会误以为他们是什么重要角色吗?
其他诸如什么秦可卿,王子腾,贾政,紫鹃......
上来就给一大堆这种无关主线的角色打上名字。
这是指望谁能分得清?记得住?
角色如此,情节亦然。
刘姥姥进大观园,元春省亲,宝玉误踢袭人......
这些故事放在整个《红楼梦》的故事里,确实是经典。
但,这些情节在《金玉良缘》中,与主线根本就没多大关系。
此外,时长所限,片中很多情节都是掐头去尾,没了前因后果。
影片也没想着加上一两句台词帮忙解释一下,纯粹是在生搬硬套复刻情节。
对于没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只会看得满头问号,不知所云。
而上述种种冗杂拍法,导致了《金玉良缘》的核心问题——
无关剧情太多,导致最重要的宝黛戏份过少,观众无法感受到两人的感情。
至于宝钗,就更不用谈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塑造她的人设性格。
完全成了一个没说几句话的工具人。
戏份不多,牺牲倒是蛮大,还拍了裸戏
03
逻辑混乱
这还算好的。
没读过原著的,只当看了个莫名其妙的国产爱情片。
但,对于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那就比较折磨人了。
除了没什么辨识度外,最为重要的黛玉,选角便让人难以理解——
书中写黛玉,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病美人。
然而饰演黛玉的张淼怡,好看倒是好看。
但,圆脸丰唇,怎么看都是气质偏可爱的甜妹一个。
看到片中贾雨村对着胖嘟嘟的黛玉说:几日不见,你越发消瘦了。
真的很难让人不笑场。
再至于影片中呈现的那些所谓经典桥段。
导演想拍的名场面实在太多,奈何电影只有不到两小时。
于是只好把原著的时间线打乱,各种经典场面想方设法硬凑在一起。
只为复刻经典场面,经典台词,却忘了时间上,情节上,角色上的基本逻辑。
比如,宝黛午后嬉闹一段。
书中,是宝玉见过宝钗,闻到了冷香丸的香气。
所以才有了黛玉拿“冷香暖香”之说,来调侃宝玉的桥段。
但在片中,这时的宝钗还没进贾府呢,哪来这一说呢?
又比如,黛玉探宝钗一段。
导演还是按照原著中的逻辑在拍黛玉吃醋,说话夹枪带棒。
但问题是,原著中是大家都已认识,而片中这里是宝黛钗初次见面。
哪有一见面就给人脸色看的?
好好的“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被活生生拍成了黛玉没家教。
黛玉这里突然出现,还蛮恐怖的
以及影片结尾着重体现的,宝黛初见的场景。
因为黛玉说了一句“我没有玉”,宝玉将那玉摘了便往地上一摔。
稍微带点逻辑想一想,黛玉此刻都应是深感自己闯下大祸,不知所措。
但您猜《金玉良缘》怎么拍的——宝玉和黛玉站在乱作一团的人群中,相视而笑。
这已经不是罔顾角色和情节逻辑了,这大概是在致敬国产狗血爱情片——
爱就完事了,别管其它有的没的。
还有诸如凤姐在老太太面前开口闭口提钱、宝钗旁若无人地扑蝶、贾琏被拍成了地痞流氓、薛蟠当着母亲的面调戏香菱、刘姥姥进的不是理想乡象征的大观园而是贾府府宅......
若是纯粹魔改也就罢了,或许观众的宽容度会更高。
但《金玉良缘》想要的,明显还是在整体人设情节上遵循原著。
结果反倒是拍成了对原著的疯狂魔改,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作为影片主线的宝黛爱情,同样是一言难尽。
就我个人而言,宝黛之间,好看的不是两人打情骂俏,嬉闹玩耍。
而是宝玉踌躇半天,心急如焚又不知该如何开口,最后磨出一句“你放心”。
是两人酒足饭饱,黛玉问“你走不走”,宝玉迷糊答道,“你要走,我同你一起走”。
是两人情不知所起,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自然。
而不是像片中这样,动不动就嘴里说着“人家想你了”,手上还拉拉扯扯。
再至于更为深刻的批判部分,也是潦草至极。
虽然影片拍了贾府爬灰,赖大骂街,也拍了修建大观园的中饱私囊。
能看得出来,《金玉良缘》有那么一点点想拍家族衰落背景的意思。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限于时长,这些都只是一笔带过,未能深入描绘。
从片中来看,皇权的不可违抗,贾府家族内部的腐败,是因。
贾家的缺钱,最终压垮了宝黛的纯真爱情,是果。
但影片没能拍出前者,只拍出来了“贾家缺钱”这个最表面的结果而已。
总而言之,什么都想拍,最终什么都没拍好。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版大概率是要石沉大海,无人问津了。
但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期待着有后来者再接再励,重塑经典的那一天。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版《红楼梦》。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极端饭圈粉丝,抱着原著不放手。
但我觉着,大多数观众应该还是开放的。
诸如《东成西就》《大话西游》,即便是魔改,也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经典不该被束之高阁,魔改也从来都不是问题。
是骡子是马,说到底,还是得靠作品自己说话。
2024/8/23
监制:探长
Supervisor:Tan Zhang
编辑:老白
Editor:Lao Bai
豆瓣:影探
Douban
微博:影探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