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分9.2,今年最高分国产片,来了!

娱乐 2024-09-13 03:47:05

本文作者:

首发公号: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

2013年,吴天明导演遗作、国产片《百鸟朝凤》上映期间,制片人方励为了求得更好的院线排片而在直播时下跪。

这一跪引发了滔天舆论,有人看到了文艺片在电影市场上狭窄的生存空间,但也有人骂他卖惨炒作,营销无底线。

最终,这部在豆瓣评分8.3分,票房却不足九千万。

《百鸟朝凤》剧照

如今时隔11年,方励本人执导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也登上了大银幕。

一经上映,就在豆瓣获得了9.2的评分,是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

这部新片到底怎么样?今天就让豆友@地瓜 来聊聊。

里斯本丸沉没

导演: 方励

主演: 方励 / 托尼·班纳姆 / 林阿根

类型: 纪录片

上映日期: 2024-09-06(中国大陆)

片长: 122分钟

一段冰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英军占领中国香港。

一百年后的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日,日军自中国广东进攻香港。25日,圣诞节,英军投降,香港沦陷。

1942年9月25日,1816名英军战俘被送上日军征用的改装货轮“里斯本丸”号,运往日本做苦力,船上没有做任何战俘标识。

战俘们挤在狭窄的大货舱中,缺衣少食、伤病缠身,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10月1日,中国舟山群岛以东海域,美军潜艇认为“里斯本丸”号是一艘日军运输船,将其击至重伤。

2日,“里斯本丸”号即将沉没,日军在弃船期间,封死了战俘船舱。

战俘自发与日军搏斗,得以成功逃离船舱、跳海逃生。

其余日舰闻讯而来,用机枪对落水战俘疯狂扫射。

与此同时,附近的中国渔民发现了沉船迹象,自发赶来救援,他们冒着风浪和日军炮火,最终救起384人。

七十四年后。

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者、电影制片人方励偶然在中国东极岛听说了一个“装着英军战俘的日军货轮被美军潜艇击沉,战俘遭日军屠杀,又被中国渔民救起”的故事,决定探究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

这就是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由来。

一部严谨的纪录

方励将他的探究历程和成果,制作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电影通过严谨的研究、详实的史料,从英、美、日、中四方视角,展现了“里斯本丸”号从启航到沉没、英国战俘从绝境到逢生的经过。

电影开头有一句话:“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实”(Everything in this film is true)。

纵观全片,我可以说这句话所言非虚。

首先,电影呈现出了完整的探究历程:从方励对这段历史产生好奇,到开始走访调查,到最后复原历史全貌,整个过程是清晰的。

并且我们会看到,为什么“方励”——或者说“作者”——的主观视角在这段似乎应该客观展现的历史中会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说到。

其次,电影搜集了大量详实的史料。

团队在中国东极岛实地勘探找到了沉船位置,在中国香港走访历史学家获得事件概览,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走访当事人及其亲友获得一手口述和文本史料,到英国、美国、日本调取一手录音和文本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复原历史的坚实基础。

最后,电影将探究成果以一种富有逻辑的清晰方式呈现出来。

历史背景以真实影像资料交代;然后以偏静态的动画复原“里斯本丸”号沉没前后的事件——但这动画并非是无凭无据的想象,每一个镜头都会辅以相关录音、现场口述、文字或影像记录,作为佐证材料。

甚至在事件进展到关键时刻,如“里斯本丸”号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时,电影让英军战俘幸存者、美军潜艇作战日志(可能还有日军档案)交叉叙述,将原本线性、静态的历史,以一种多角度、快节奏的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着实让人身临其境。

有时, 镜头会脱离历史、切回讲述者,还会展现讲述者与方励的互动,让观众感受到那段历史对当下的人仍然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

这种影响我们姑且把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二是对历史的态度。

而这两个方面,又被一样东西所决定:视角。

四种迥异的视角

如前所说,本片不仅记录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英、美、日、中四种迥异的视角。电影本身是没有什么观点的,但通过将四种视角并列对比,观众自然会得出一些——我想是电影希望观众得出的——结论。

对英军战俘幸存者及其亲友、后代而言,最突出的情感毫无疑问是痛苦。战争带来的痛苦在这一群体身上有颇为具象的呈现。

战俘的后代,对未曾谋面的长辈既好奇、又迷茫。

战俘的亲友,对自己的父亲、兄弟、丈夫葬身异国他乡,感到痛彻心扉。一名老人把父亲临行前送给她的娃娃珍藏了近80年,那娃娃被保存得竟跟新的一样。另一名老人看到方励展示的沉船位置,喃喃自语:“天呐,他可能还在那里……”

战俘幸存者,大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我们看一般文艺作品,PTSD好像就是夜里被噩梦惊醒那样,而现实远比文艺表现要“丰富”:

幸存者不仅会深夜惊醒,还有的会在梦中说“hai”(日语“是”)、“mizu”(日语“水”);

有的吃饭时一定要躲到桌子底下,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

有的仅因为孩子说了一句“我饿死了”便勃然大怒,因为“你不知道—— 万幸你也永远不会知道 ——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有的会家暴孩子——以为他是日本人。

美军潜艇兵及其后代的情感颇为复杂,大约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他们坚信美军潜艇是在完成战争中的任务,这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缺陷;其二,他们同情英军战俘的不幸遭遇,甚至一名潜艇兵也认为自己负有责任而悔恨终生;其三,艇长的后代痛斥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的无耻行径,陷美军于不义的境地。

“里斯本丸”号船长及其后代的情感就更有意思了,核心只有一个:尴尬。

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否认,只是尴尬。船长在战后审判表示:自己认识到虐杀战俘的不道德性,但不得不服从军方的命令。

船长的后代尴尬、局促、小心翼翼地解释:“里斯本丸”号是被军方征用的民船,船长是平民,根据战时法律,必须服从军方指挥。他们还“反思”:在日本,想要不合群真的太难啦。

从他们在椅子上各种战术换姿势看来,他们也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坐立难安、汗流浃背了。

这时镜头给到访谈者方励一脸难绷的表情,我不由得突然释怀地笑。

中国渔民及其后代嘛……他们其实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救人嘛,有什么值得说的?他们冒着海浪和枪林弹雨把落水英军战俘救上船,给战俘穿衣、给战俘做饭、给战俘看病;他们在日军登岛把战俘都抓回去时,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3名战俘,将他们送到重庆英国使馆。他们永远不知道那些回到英国的战俘如何歌颂他们的事迹,他们也不需要知道。

“那些中国人一出现,日军就不敢射击了!”

在《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里,英国人是绝对的主人公。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英军士兵在异国为国家荣耀浴血奋战,战败后受尽反派折磨,又遭友军迎头痛击,仍不改战士本色,坚持斗争。

在恶魔最终向他们举起屠刀时,中国人如神一般降临拯救了一切。

不止一个英军战俘幸存者事后称:“那些中国人一出现,日军就不敢射击了!他们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曝光到全世界。”

“有日军看到中国人在救人,把我捞了起来。”2018年,一名战俘幸存者在家中这样对方励说。“那些中国渔民在那天所救的人,远远比他们以为的要多得多。”

这是一个对英国人、中国人甚至美国人来说都很伟大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年误击友军的美国人也知道悔恨,而始作俑者日本人却毫无反应,这就是同行的衬托。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整个故事只有一个缺陷,就是英军其实也是和日军一样的殖民者、侵略者,他们只不过比日军早来了一百年。英军所经历的帝国主义战争,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两码事——虽然这二者并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电影没有提及这一点,倒也无可厚非,毕竟那些英军战俘也已经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为帝国主义而来,却为反法西斯而死,也算一种功德。

电影结尾,2019年,遇难战俘的后代来到东极岛、来到沉船上方,向父辈告别、向恩人致谢。

此刻,他们都已经获得了解脱。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