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郭富城梁朝伟等影帝云集的“年度期待港片”,为何口碑翻车打不过春节档老片?

娱乐 2024-07-07 04:45:56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上周日元宵节,由郭富城、梁朝伟领衔主演的香港年代犯罪片《风再起时》打着“双雄激战、燃爽银幕”的宣传口号提档上映了。

影片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香港只手遮天、黑白通吃的“四大探长”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时间线纵贯香港半世纪的风云变幻,从上世纪30年代香港沦陷前拍到80年代末,讲述两大探长磊乐(郭富城 饰)与南江(梁朝伟 饰)领导香港过万名警察立威造势,在黑白两道叱咤风云的故事。

郭富城梁朝伟双影帝+许冠文谭耀文谢君豪等实力派组成的全明星阵容,枭雄创业的经典港片题材,加上“雪藏多年终解禁”、“2023香港冲奥片”的经历和头衔,都吊足观众胃口、拉高期待,但亮出真容后,票房口碑却相当不理想。

上映四天,票房仅过3700万,猫眼预测的总票房只有5000万出头,距离回收相传的2.5亿港元成本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再碰上春节档老片和后续漫威新片的双重挤压,票房大扑街基本成定局。

票房表现糟糕,观众在口碑上也没给这部星光显赫、“命途多舛”的大制作港片留情面。

叙事混乱、类型四不像、想学王家卫结果沦为B站港风混剪、枭雄戏缺失情感戏老土,是观众集中吐槽的问题,豆瓣评分目前跌至6.4。

影迷们的“年度期待”成了“依托答辩”,让导演翁子光忍不住发文向观众解释、赔礼道歉了一番。

文章一是说明了自己以此片致敬香港、表达电影之爱的初衷;二则承认了具体创作(比如自己对剪辑的把控不当、自我情感过剩)和后续宣传(类型定位)所存在的问题和分歧。文字看着恳切,评论转发区也有不少安慰、力挺,但还是无法掩盖片子的硬伤。

翁子光发文解释、道歉(部分)

最明显,也是最有误导性、最让观众不满的,就是宣传营销和影片本身的类型偏差。

大量观众抱着看郭富城、梁朝伟双雄对决的预期进入影院,期待的是两大影帝智斗武斗,以及通吃黑白两道的“创业上位史”,但买票坐进影厅后才发现以上说的内容,占比不超过四分之一,拍得还浮于表面、过于轻巧,严重缺乏细节支撑。

对标同题材,但枭雄叙事更集中、枪火动作更激烈的《追龙》《跛豪》,注定会失望。

影片的真实类型定位,更接近导演自己所说的“赋香港情怀的言情历史电影”。

情字当头、历史在侧,大量人物旁白、时不时插入的意识流闪回、占了大比重的感情戏、显见的迷影致敬段落,让片子的文艺抒情指数翻倍上升,加剧了类型上的跳跃感,也不怪一些差评大骂“宣传诈骗”,拿“文艺传记”装“警匪犯罪”了。

片子在人物设置上也算不上分庭抗礼的双雄对战,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第一主人公是郭富城饰演的磊乐,他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雷洛探长。影片在体例上也是想要以他为主角做传,不光拍他的中后期带有爽感的发迹、掌权过程,还试图追根溯源,探究他成为探长磊乐的原因。

梁朝伟扮演的南江探长,则是一个辅助型的对照角色。

和磊乐火爆、冲动的性格,以及低贱的苦出身截然相反,他生长在律师世家,受精英教育长大,心思缜密、性格内敛、不爱出头,甘愿给磊乐当幕后军师。

情节上,他负责帮助磊乐上位,从追女仔到建功绩;叙事结构上,开头他带领观众回溯剧情,到了结尾给故事画上句号;风格上,他负责演绎导演致敬王家卫的文艺片段,可以说是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全能辅助选手。

某种程度上,南江和磊乐一样,都是乱世下身不由己、风雨飘摇,必须以各种方式自我保全的人。写好了南江这个几乎是镜像的配角,更能映照第一主人公磊乐的内心,并透视出历史时代的复杂景观。

不过很可惜,导演在人物传记类型上明显欠缺把握能力,人物塑造和时代历史描摹难以两全

如前文所述,片子的时间线拉得很长,涉及的历史现实元素较多。

单看这个经历过不少删减(导演初剪版长达6小时,最终143分钟)才得以内地公映版本,就包括二战日本殖民侵略香港的罪行、之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后的市井百态、本土黑帮与财阀的形成壮大、警局内部的贪腐犯罪、社会上国民党势力冒头,以及70年代廉政公署与警察部门的冲突等事件线索。

以上任意一个事件的性质之重、体量之大,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但导演的野心却不止于此,而是想以磊乐的成长、发迹史为主轴,把这些关涉战争殖民、地缘政治、官僚系统和香港民生的杂驳事件串联、贴合,形成他的“香港往事”。

被观众诟病“冗长、零碎”的编年体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包罗万象、纵贯历史的人物传记故事比较容易实现的选择。

就像去年被批“流水账”的明星传记片《梅艳芳》一样,《风再起时》贴着香港时局变迁书写磊乐探长的性格、命运转折点,光是把时代环境和磊乐经历的大事件塞进两个多小时的片长里已经费了太多功夫,就不提详略如何分配、多类型如何圆融了。

最受观众期待,也是最体现人物“质变”和时局之混乱的探长发迹、纵横黑白两道的“创业线”,却拍得非常潦草。

几组小屋开会、马仔上街收保护费、探长立功升职、诸位拿着钞票喜笑颜开的蒙太奇组接镜头就糊弄了过去。没有细节刻画,没有曲折经历,没有刺激氛围,他们的成功显得如此轻易、缺少思量和代价,厚重深沉的史诗感也几乎于无,更像是开金手指的普通爽文情节。

再加上感情戏的比重大,导演的迷影情怀刹不住车,和枭雄戏不搭边的歌舞和言情元素占据了大量篇幅,最终成色也是情动韵味不足,狗血俗套有余。

从导演的意图来看,磊乐和南江青少年阶段经历的情感创伤和生活屈辱,对他们的人格、三观形成以及成年后的行事作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创伤向的动机归因,很传统、很常见,传记片们都喜欢这么拍,情欲纠葛叠加时代之殇,拍好了就荡气回肠。但本片中,人物各个阶段经历的“大事件”都是点到即止,缺乏现实化的复杂性、可能性,显得震撼不足,难以共情。

为了文艺,郭富城-杜鹃-梁朝伟之间本就显得烂俗的三角恋,硬得赋上《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的文人化愁绪,画虎不成反类犬。

正房给老公的小情人下堕胎药,却连人带胎全药死的狗血情节,就不想再吐槽了,本该如《教父2》里一般残酷冷冽的夫妻决裂,就这样拍成了琼瑶八点档。

当杜鹃和郭富城在街头模仿《雨中曲》起舞时,打光置景皆浪漫,但观众却更容易跳戏到德芙巧克力广告。

而且,群像也基本都在刻板套路里,是忠是奸一眼可见。性别关系塑造也吃了这个亏。女人无论有钱没钱、清纯还是风骚都相当苦命、只为男人而活。磊乐也是犯罪系港片里极为常见的传统阳刚大男人,对于女人的态度既自卑又傲慢,薄情也好、痴情也罢,都服务于他的男子气概和内心苦痛。

这种陈旧的性别形象塑造,当然和人物置身的时代环境有关,对于港影迷和直男群体来说,或许也可以接受,但却很难让新生代观众买账。差评痛斥“替身文学”,难以认同杜鹃所饰演的无限付出型女主,批郭富城饰演的磊乐太油腻、吃软饭,都是“男性向”的故事传统惹得祸。

导演翁子光是影评人出身,拍《踏血寻梅》这样的低成本文艺片出名,因为想拍出这么一部“香港往事”,攒起了顶配阵容(演员及幕后),试图一口气讲完五十多年的城市历史,又一股脑致敬影史经典,最后故事、类型、节奏都失调,淹没在导演自己的情怀里。

不过,片子也不是一无是处。

主创在时代回溯和旧味复刻上还是用了心,对于日据时期香港景况的描绘,也有历史普及作用。一些段落能感受到导演的艺术追求和个人表达。梁朝伟、许冠文的表演依然稳重。

如果观众和导演一样心有所感,可能会沉醉于这趟“氛围感十足”的旧港情怀之旅;想看类型故事的,只能失望而归了。

(文/motion)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