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不没落。
文/成如梦
编辑/姜雪芬
2016年,唱了半辈子皮影戏的魏宗富收到摇滚歌手苏阳的邀请,去银川体验了一把音乐节。
48岁的他被一群年轻的观众包围着,显得有一丝丝格格不入。当时歌手在台上唱了什么他已然记不清,但现场的氛围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鼓点刺激神经,音乐震动心脏,每个人都贪婪地享受着当下的快乐。”
许多年以前,他也曾见过这种人潮汹涌的阵仗,只是那时候他是台上的人。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电视机是一个奢侈品,皮影戏是当时村民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出生于皮影世家的魏宗富自16岁起,就跟着爷爷在环县山区的各个村落之间表演皮影戏,一场戏至少3个小时起步,但所到之处总是万人空巷,村民们密密麻麻地挤在窑洞里一起观赏。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挤占市场,愿意花几个小时来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表演皮影戏的人也纷纷转行,去省城打工,或者在当地做些小生意,魏宗富眼看着皮影戏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但令人欣慰的是,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让魏宗富有了重新表演的机会。2016年,魏宗富入驻快手,将皮影戏搬到了直播间,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项传统文化。近几年,魏宗富陆陆续续接到了不少邀约,去全国各地给人表演皮影戏,一场演出的出场费达几万元,比过去多了10倍。
皮影世家
“我大概不会忘记,许多年许多年前,还在上学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去横店,晚上的古镇小河边,一个人走在挂着红红灯笼的石街长廊里,走到一家皮影戏馆,独自坐在一条旧旧的长凳上,欣赏了一出精彩的《三打白骨精》,现在回忆起来都有一种穿越的年代感。”一位网友在B站纪录片《大河唱》中留下评论。
而年代感,也正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于皮影戏的印象。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艺术形式,现代电影的始祖,皮影戏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绵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段浪漫爱情故事,也被部分人认为是皮影最早的起源。
后来在民间流传至今的皮影戏,更是穿越时空光影,讲遍传奇故事。一张皮影,简单的幕布舞台,操作者一边操作人物,一边用当地曲调唱述故事,许多英雄人物就这样被一代代传了下来。在没有网络、电视的那些年,皮影戏是民间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时至今日更是不少古装影视作品里常常出现的重要元素。
在《大明宫词》中,皮影戏《踏摇娘》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李治与贺兰氏,第二次是临终前的李治与女儿太平,第三次是暮年的太平与李隆基。每一次出现都代表了剧中好几个人物的心境和爱情,贯穿全剧,也被视为剧眼。
但《大河唱》主角之一的皮影艺人魏宗富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觉得“皮影要灭亡了”。
魏宗富
1968年,魏宗富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一个皮影世家出生。曾祖父魏国诚开创了魏家班皮影,在祖父魏元寿和父亲魏文玉的经营下,到了魏宗富出生的时候,魏家班早已在当地远近闻名。
每逢红白喜事、节日庙会,村民们总会请皮影班前来唱戏,魏宗富就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也被皮影所吸引。
12岁那年,魏宗富正是上学的年龄,祖父希望他好好念书,以后做生意,当官,但魏宗富觉得皮影戏比念书更有意思,“幕布拉起,一盏油灯,待锣鼓声响起,场下人声沸腾,一场好戏就开始了,手持刀枪棍棒的皮影在手里挥舞着,讲出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
为了与祖父抗争,魏宗富逃学,翘课,宁愿放羊也不想认真学习。一直到14岁那年,祖父拗不过他,干脆带着他进到魏家班开始学习表演皮影戏,魏宗富与皮影之间的故事正式拉开了帷幕。
从万人空巷到无人问津
表演皮影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出生于皮影世家的魏宗富也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甩梆子(木质打击乐器,通常用来表现角色的行走、跑动等动作)、渔鼓箭板(长筒形打击乐器,通常用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场景)、练嗓子等等基本功,他都要一点点的学。
1984年,16岁的魏宗富终于有机会能够登台表演。
如今已经56岁的魏宗富还是会时时想起第一次表演的场景。环县村庄附近的庙会请魏家班过去表演,祖父把这个任务派给了年少的他,“当时负责庙会的人看到我,觉得我还是个毛头小子,是不情愿让我们表演的,想让我们去找老师傅来,后来实在是来不及,我才有了上台试试的机会。”
但等到他们第一场表演结束后,负责人连连称赞他“英雄出少年”。那时候表演一场需要3-4个小时,魏宗富每天演一场,第一次演出就连着演了9天,但台下总是坐得满满的,几百人一起挤在窑洞里专心看表演,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
从那以后,他便和爷爷一起辗转于环县山区的各个村落之间,在各大节日的时候到处表演皮影戏,每次演出都是满堂彩,所到之处说是万人空巷也绝不为过。在那个娱乐活动缺乏的年代,魏家班从不缺生意。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电视剧进入繁荣期,题材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皮影戏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环县的皮影戏班子从巅峰时期的50多个减少至十几个,不少皮影戏匠纷纷转行,有的去到外省打工,有的在当地做些小生意。
村里偶尔的庙会上,还是会请皮影戏班子来表演。但几个小时的表演,已经少有人能耐心看完。年轻人挤在窑洞门口,张望几眼便会离去,因为电视机里的剧目更加精彩,“大部分时候演出还没结束,台下的观众已经走的差不多了。”
魏宗富一度也打算放弃皮影戏,外出打工挣钱。好在环县的皮影文化浓厚,即使是在影视文化繁荣的时期,村里也会在过年和节假日的时候举办庙会活动,请戏班子去唱戏,一场戏150-200元。
而在皮影艺人这个身份之外,魏宗富还是一个农民。不表演的时候,他在家里做农活,种庄稼,也能维持部分生计。
皮影戏不断衰落的这些年,虽然魏宗富也时常感到迷茫,但靠着这些零零散散的微薄收入,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皮影戏的热爱。
网红魏宗富
改变发生在2016年。
这一年,专注低线市场用户自我表达、记录与分享生活的快手逐渐在下沉市场蔓延开来,用户数从1亿增长到3亿,而魏宗富正是这增长的2亿用户中的一个。
2016年,女儿给魏宗富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教他拍视频,发到快手上。起初他是抗拒的,对于短视频他不理解也看不懂。
但看着短视频下方的评论与弹幕,许多人表达着对皮影的好奇和感慨,魏宗富慢慢放下了抗拒,不仅开始主动录短视频发在平台上,还学着把直播镜头对准自己的戏班子后台,“古人留下的画和书,让我们了解历史;我们现在留下的视频和影像,可以给未来的人留下更多的历史。”
同年,一群来自清华的学生为了追溯音乐中所包含的不同民间音乐形式,找到了皮影班主魏宗富,魏宗富也成为了纪录电影《大河唱》的主人公之一。
在拍摄《大河唱》期间,魏宗富还接到了一个去上海给中小学生表演皮影戏的机会。他带着戏班子的人一起去到上海的学校,表演的是《大闹天宫》。他在台上摆弄着孙悟空的皮影,下方小孩坐地满满当当。他在某一瞬间就像回到了20多岁的时候,他在台上,台下座无虚席,一片叫好,“虽然这其实是学校组织的活动”。
在上海的学校表演《大闹天宫》
如今,他在短视频账号上的粉丝越来越多,像这样的邀请也越来越多,一年能够外出演100多场。从上海、重庆,到新疆、四川,他带着皮影戏全国各地演出,舞台也越来越广阔。他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皮影艺术,还带着它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2011年,“中国皮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魏宗富也自然成为环县皮影的传承人,即使成为非遗,皮影戏一度也没逃过观众越来越少的命运。
在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少的这些年,魏宗富把皮影戏搬到了视频平台上,让皮影戏传递到世界上每一个连着互联网的角落,也让皮影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截至2024年7月,魏宗富的快手粉丝量已经达到22.4万,最高的一次直播有上千人同时观看,俨然从皮影艺人魏宗富变成了网红魏宗富。
过去一年,魏宗富在视频平台上接到了越来越多的演出邀请,演出部分的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有时候一场演出的费用就能够达到几万元。
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短视频上以新的形式传递下去,而像魏宗富一样的皮影艺人也当下得到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