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天工开物》继江西南昌顺利完成首演后,于7月13日在厦门闽南大戏院开启首轮首站巡演,观众反响热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据悉该剧目也将陆续在南京、武汉和杭州等地演出。
该剧以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的传奇人生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作品的主创团队以及他们的创作故事备受国内外观众的高度关注,收获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一片好评,让这部距今近400年前的“百科全书”再掀热潮。总导演、编剧陆川及总编导高燕和孟可,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共同打造出了这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精神的作品。
劳动人民的真实故事
《天工开物》的创作历程充满了生活与情感的积累。总编导高燕导演曾回忆道:“我记得去给宋应星先生扫墓时,宋先生的墓地正好位于田间的垄上。当我们站在垄上,俯瞰那一片稻田时,我的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慨。稻田中,劳作的身影时隐时现。我们只是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而他们却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一生,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她,她觉得劳动人民质朴与坚韧的精神,应该在舞剧中得到真实展现。而后就有了剧中《乃粒》这一幕。她将该部舞剧的创作使命凝练提升,将这个真实的“梦”讲好,将劳动人民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生命力,通过舞台表现传递给观众,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总导演、编剧陆川和总编导高燕和孟可
传统文化的永恒智慧
总编导孟可在谈及舞剧《天工开物》的创作时,描述了剧中“手”的元素。这些舞蹈语汇的捕捉都源于书中所记录的生活瞬间和生动插图,如农民“插秧”的手 、考生“书写”的手 、陶工“制陶”的手,这些都是对劳动人民底色的重描和精神情感的外化。我们古人就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族最鲜明的禀赋。传承传统文化不要刻意,而是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将新时代以艺术化的形式全新表达,需要有情感的温度,甚至一些‘拙’和‘缺点’才会更动人。”
文化自信的创新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两位导演都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时代任务这一宏观命题下,经济、科技的发展都在帮助文化胜利,我们要讲出独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禀赋。
《天工开物》不仅需要高光时刻,更需要引发观众对现代社会中“手工”价值的反思。总编导高燕、孟可用他们的创作和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着真诚、善良和乐观的艺术价值观念。
名利之下的正道光明
《天工开物》一书在《序卷》中写到“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高燕导演觉得,准确地说不是“不为名,不为利”,是懂得怎样对待名和利,是要尊重名、尊重利,像朋友一样,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价值,然后有合理的回报,这是良性循环。就像剧中宋应星在樊笼中纠缠、腾挪、对话,最后获得和解、释然、解脱。他摆脱了世俗对成功标准的裹挟,遵照内心,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最终,在这片代代耕耘的土地上,生长出丰收的麦穗,那是土地的馈赠,更是自我的救赎。
舞剧《天工开物》的成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礼赞。传递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激发观众对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共鸣。
剧情简介:
宋应星历经六次科考落榜,却痴迷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乃粒、乃服、冶铸、锤锻、膏液、曲糵、佳兵、舟车等十八个篇章,对明朝中叶以前的科学技术工艺进行完整的考察梳理,记录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著就“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宋应星本想以自己的笔墨拯救危亡的国家,却无法阻拦山河破碎,长兄、挚友以身殉国,他静心执着于做一件更有意义的大事,著书《天工开物》,传播中国科学技术,影响中国,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