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马”组合新片大火,但《抓娃娃》里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

娱乐 2024-07-22 08:03:40

近日,沈腾和马丽主演的新片《抓娃娃》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但票房大卖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片中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讨论。影片中,沈腾和马丽扮演的富豪父母在把大儿子“养废”之后,“痛定思痛”决定扮演穷人,重新“练号”小儿子。比如,富豪父亲跟儿子说要骑着驴进城干活,趁儿子上学的时候坐上豪车直奔自家大别墅。藏在陋室后的私人厨师把海参剁碎了炒菜,让儿子以为吃的是香菇。为了让孩子喜爱上看书,一家人书里藏着手机“陪读”到睡着。这些笑点,全部来源于有钱爸妈为自己孩子设下的骗局之中,目的是让小儿子马继业学着吃苦,长成预想中能成大器的样子。这种“吃苦教育”让不少家长和观众感觉不适,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不少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把它称为育儿版《楚门的世界》。“善意谎言”包裹着控制欲,充满着功利性教育的压抑、沉重和牺牲感。而为了实现寄托在马继业身上的“全家目标”,所有人都奉命行事,只为马继业过上模具般被安排好的“成功人生”。为此,家附近的店铺是假的,街坊邻居是假的,甚至连共处一室的奶奶都是假的。最终,马继业像楚门一样,得知自己前十八年的人生全都是假的,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工具人,瞬间崩溃。

虽然电影只是为了搞笑和娱乐,没有必要深究里面的“教育意义”,但家长们的讨论也说明,教育的方式更多是需要和子女以诚相待,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而不是设计和控制他们的人生。片中,父亲马成钢的骗局被识破后,先是对儿子马继业说教一通,然后气吼吼说了句:“你个幸运儿还委屈上了,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如此看来,功利性的教育体系下,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最终都是牺牲品。相互控制的人生,自我感动式的牺牲,想必是令观众看完后感觉不适的根源。片尾的“三胎”彩蛋:这个“抓”废了,再“抓”下一个。更是用喜剧效果讽刺了这种急功近利。

所有的教育不能是空中楼阁,不该是虚情假意,更不能建立在童年创伤、心理阴影之上。当一个孩子为奶奶去世而痛哭流涕,可周围所有人都在做戏防止他发现亲人压根没死。为了所谓的成功,算计到如此,但凡联想到一丁点现实,就会笑得很难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百分之百地复制他人的成功,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过程,要通过引导、激励和陪伴,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人。

之前,教育博主指挥“砸玩具”事件也引发热议。或许,在个别家长眼里,这些教育博主身上有一种杀伐决断的果敢,也确实能够“镇”住一些孩子,但也仅此而已。而其行为中渗透的那种高高在上、予取予夺的姿态,也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这种伤害和影片中表现出的方式如出一辙,只是影片里的父母手法更加隐蔽一些而已。什么苦值得吃、什么苦有利于孩子,不是爸妈拍脑袋决定。学会如何和孩子顺畅交流,懂得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人格尊严,以及尊重孩子的喜好与趣味,才是真正的教育正道。依靠虚构的吃苦教育,托不起孩子的未来。

毕竟,养育孩子绝非抓娃娃那么简单。玩抓娃娃机的时候,我们经常是用尽心思、紧紧抓住不想松手,最后却扑了个空。于是我们满世界地找攻略,想套用一个标准流程,完美抓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个娃娃。但不要忘记,人和娃娃可不一样,而且人就不应该被锁在娃娃机里。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