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司法对创新创造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介绍全国法院2023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通报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44126件,审结544112件,比2022年分别上升3.41%和0.13%。
通报称,人民法院落实落细惩罚性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刑罚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威慑预防功能,依法从严惩治侵权假冒,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2023年,全国法院在319件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117%,判赔金额11.6亿元,同比增长3.5倍。注重依法及时救济,用足用好知识产权证据规则,积极发挥行为保全制度效能,有效破解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成本高”难题。
“知识产权司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不断完善高新技术成果和新业态新模式司法裁判规则,持续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和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助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有力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特别是在加大技术创新成果保护力度方面,人民法院贯彻严格保护的司法理念,依法加强对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提升专利授权确权质量。积极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救济手段,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妥善审理涉及5G通信、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种业种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案件,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力服务保障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依法判令侵权方赔偿2.18亿元,执行中促成全面和解,侵权方获得使用许可,权利人最终获6.58 亿元,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纪录。审结“橡胶防老剂”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 2.02亿元,创技术秘密侵权判赔新高。稳妥化解两家科技“独角兽”企业系列侵权互诉案,促成10多起专利纠纷达成一揽子和解,使创新主体轻装上阵,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攻关。
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法院新收专利民事一审案件44711 件,同比上升14.73%。其中,安徽高院提级审理一起涉植物新品种权益纠纷案,促成一次性解决1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纠纷,并就案外2个植物新品种达成合作共识,有力促进种业振兴。河南高院提出14项具体措施,服务和保障“中原农谷”建设,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结集成电路、标准必要专利等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案件140件,同比增长35.2%。杭州、宁波、温州知识产权法庭集中优势审判资源,跨区域审结专利技术类案件2000件,积极服务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