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焕“新生” 新知照未来

资讯 2025-09-24 10:34:55

“每次参展都有新收获!”昨日上午,准备返津的天津市古籍书店经理孙纯,向记者说起此次参加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的感受。在他看来,此行最大的收益并不是销售额,而是一个个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的动人场面。

天津市古籍书店展位。

作为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继续扩容“旧书新知”专区。作为古旧书籍领域的行家,天津市古籍书店受邀参与 “京津冀鲁晋古旧书联合展销”,成为书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我们书店始建于1956年,由茅盾先生题写店名,专注于旧版、古籍图书的挖掘、抢救、整理、修复,献给读者的每一本古旧书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镌刻着文化的印记。”孙纯自豪地说,与其他参展书店相比,天津市古籍书店特色鲜明,“这次精选了3000余种图书参展,涵盖经史子集、方志族谱、金石碑帖等类别,力图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需求。精品图书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以及天津古籍出版社的《黄庭坚墨迹二十种》《实用篆刻大字典》等。黄庭坚擅诗词、工书法,提倡书法应体现个人修养和精神气质,这对后世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影响深远。《黄庭坚墨迹二十种》收录了黄庭坚名作《西山碑》《砥柱铭》等,既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最后被一位先生买走。读者都很识货,买了《黄庭坚墨迹二十种》的先生跟我们说,古籍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希望我们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古籍文化。”孙纯表示,为期11天的书市上,来展位咨询、选书、购书的读者络绎不绝,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读者对古旧图书的热爱和期待,让他和同事觉得再累也值得。

“我一直想拥有一套完整的《明史》,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心仪的版本。”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买了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握着孙纯的手说,“你们店里这些书都是我年轻时的读物,现在很难找到了,谢谢你们让它们再次与我们相遇。”一位对篆刻艺术感兴趣的大学生买了《实用篆刻大字典》。他说出许多读者的心声:“虽然现在很多内容网上都能查到,但我喜欢阅读纸书的感觉,尤其是专业工具书,还是纸书翻着踏实。”

“地坛书市,我们来很多次了,还参加过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全国古旧书展销会、上海书展、保定的惠民书市……每次参展都有新感觉。这次书市上,有年年来我们展位淘书的老读者,也有与我们相见恨晚的新读者。读者对我们书店的古旧书种类和品质赞不绝口,还会跟我们讲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藏书故事。”孙纯介绍,书店不仅立足天津,还不断走出去,既为读者找书,也为书找读者。

1968年秋,一位天津学生花了2.3元在该店买了一本品相很好的旧书《昭明文选》。56年后,当年的学生已成老教授,这本写有读书心得的旧书,又被他交给了孙纯,带着岁月的记忆和人文的温度,走向下一位爱书人;有位“00后”读者甘愿花80元买一本1990年版的《围城》,因为这本旧书上满是批注,读起来仿佛在和书的前主人交流心得……每次说起这些书与人的事,孙纯都十分动容:“这是图书的流转,也是读者对我们的信任,更是文化的传承。”

这种以书为媒、以书会友的交流和情谊,感动和激励着孙纯及其同事。孙纯说:“古旧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文脉传承的印记、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读者打造书香家园,搭建读者与古旧书之间的桥梁,让旧书焕发新活力,为读者找到他们需要的古旧书,也让更多年轻人发现古旧书的魅力。”

盘活有价值的旧书,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也让文化传承与经济活力并存。在为读者找古旧书、为古旧书找读者的过程中,城市人文精神得以传递,一本本被时光雕刻的古旧书,温暖了读者心灵,既让旧书焕发新生,又让新知照亮未来。(记者 仇宇浩 文/摄)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