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是东北军名将,立下赫赫战功,为何1949年跑去四川乡下种田?

资讯 2025-09-27 17:34:05

爱国将领于学忠的传奇人生

在民国时期的众多将领中,于学忠将军以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独特的处世之道,谱写了一曲令人敬佩的人生篇章。这位出身东北军的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却始终拒绝参与内战,甚至不惜放弃兵权归隐田园,让蒋介石的拉拢计划屡屡落空。

1936年12月25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迎来转折点。

张学良决定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临行前他紧急下达手令:在他离陕期间,东北军由于学忠全权指挥,并嘱咐各军长、师长要听从杨虎城和于学忠的调遣。这道命令将于学忠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

然而,等待这位新任统帅的却是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蒋介石调集五路大军向西安逼近,东北军内部少壮派与元老派矛盾激化。就在他抵达西安的当天,震惊军界的血案已经发生——少壮派军人刺杀了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军人又跪在于学忠面前,哭求处决骑兵军军长何柱国。面对如此危局,于学忠痛心疾首地喊道:不能再杀了!再杀下去,打仗时谁来指挥部队?

在周恩来和杨虎城的协助下,于学忠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军心。随后,他与杨虎城联名发表《和平宣言》,向全国民众阐明西安事变的真相和初衷,并敦促蒋介石兑现承诺。为营救张学良,于学忠不辞辛劳,先后四次前往杭州、奉化、南京、上海等地面见蒋介石,甚至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据理力争,但最终都未能如愿。

1937年春天,于学忠率第五十一军移驻江苏淮阴,出任江苏绥靖公署主任。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请缨率军进驻山东,担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负责青岛防务。当日军进犯山东时,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最终被军法处决。蒋介石想让于学忠接任山东省主席,但他坚持只带兵打仗,推荐了沈鸿烈出任此职。

在随后的抗日战场上,于学忠率部先后参加了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屡建战功,多次获得军事委员会嘉奖。1939年春天,当询问谁愿率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时,于学忠挺身而出:我老家在山东,我去!就这样,他出任鲁苏战区总司令,率东北军两个军挺进鲁南,与八路军形成联防之势。

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时,于学忠拒绝执行相关命令,与积极反共的沈鸿烈产生严重分歧。沈鸿烈甚至派人暗杀于学忠未遂,反被抓住把柄。蒋介石不得不调离沈鸿烈,让于学忠兼任山东省主席。但沈鸿烈不断向蒋介石密告于学忠亲共,最终蒋介石派嫡系部队接防,强令于学忠撤离山东。

在撤离过程中,于学忠与八路军罗荣桓部达成默契,实现了防务的平稳交接。八路军不仅为东北军提供粮草补给,罗荣桓还专门指示各部要团结于学忠部队。这次合作让蒋介石对于学忠更加猜忌,最终剥夺其兵权,调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抗战胜利后,当蒋介石想重新启用这位将才去山东剿共时,于学忠明确表示:抗战八年,我不想再打仗了。他选择留在重庆侍奉双亲,过起了隐居生活。1949年蒋介石败退重庆时,多次胁迫于学忠同去台湾,但他机智周旋,最终躲到乡下避而不见。

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因其在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在解放战争期间保持气节的表现,受到党和政府的礼遇。他先后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晚年的于学忠始终心系祖国统一大业,还曾到北京功德林探望旧部,鼓励他们改造思想、迎接新生。

1964年9月22日,这位爱国将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他的一生,既见证了民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也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爱国军人的高尚品格。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