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室外气温高达30℃,而室内却是冰雪覆盖的零下6℃——这就是中国室内滑雪场爆发式发展的缩影!深圳人终于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冰天雪地”的乐趣。9月29日,总投资296亿元的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即将试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接过了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的“全球最大室内雪场”称号。这样一场盛大的开业,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市场竞争呢?
1. 规模竞赛的背后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室内滑雪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3年时,全国仅有5家室内滑雪场,而到2024-2025雪季财年,这一数字已经激增至66家。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滑雪运动在中国普及的关键推力。根据中金公司的报告,国内滑雪市场的体量目前约为370亿元,预计未来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
如今,全球前十的室内滑雪场中,中国已占据7席,随着深圳华发和长春万达茂的开业,这一数字将在不久后增至9席,甚至有望在太仓阿尔卑斯二期建成后,全部由中国滑雪场包揽!这样的现象无疑让人惊叹:难道中国真要成为全球室内滑雪的主战场吗?
2. 供需矛盾与市场机遇
中国的优质冰雪资源相对匮乏,滑雪人群却在蓬勃增长,这种供需矛盾正是推动室内滑雪场发展的动力。中金公司在其报告中指出,室内滑雪场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成为滑雪爱好者的理想选择。随着滑雪需求的日益增长,室内雪场的数量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快速增长的背后,行业也面临着重资产、高能耗和长回报周期的现实挑战。室内滑雪场作为重资产项目,其投入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约30%的运营成本来自能耗。这些都让投资者在追求规模的同时不得不思考:真正需要拼的是什么?
3. 高票价的背后
深圳前海华发冰雪热雪奇迹的高票价引发了不少争议。2小时娱雪票208元起,初级道3小时滑雪票348元起,中高级道不限时滑雪票则要568元起,价格在社交平台上被讨论得沸沸扬扬。有消费者直呼“太贵了”,而与北方一些雪场的价格相比,确实存在明显的“落差”。
对此,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深圳的高票价背后有其合理性,首先是项目建设成本高,其次是深圳及大湾区的消费能力较强。此外,华发冰雪世界的高票价也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客群,包括本地、香港及东南亚的游客。这种高票价是否能为其带来足够的客流,市场将给出答案。
4. 投资与回报的博弈
室内滑雪场的投资强度远超户外雪场,尤其是在建设和运营成本方面。以深圳华发冰雪世界为例,其主体钢结构需要4.2万吨,整体投资规模超过百亿。这样的巨额投资,意味着运营能力将成为关键。预计室内滑雪场的回报周期在10-15年之间,而城郊型户外滑雪场的回报周期则为5-8年。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室内滑雪场的收入结构也在逐渐多元化,门票收入占比正在下降,教学培训、赛事运营和会员服务等新兴收入来源逐渐成为增长点。未来,室内滑雪场是否能在高昂的固定成本下实现盈利,运营能力和市场需求将是决定性因素。
5. 未来发展:从规模到体验
当前,国内室内滑雪场项目布局依然在加速,未来将形成南北并行发展的双主体市场格局。投资者们的热情并未减退,但专家呼吁理性投资,避免同质化竞争。无论是规模的追求,还是对“全球最大”的向往,室内滑雪场的最终目标应是服务本地客群,提升用户体验,培养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最后,随着室内滑雪场的不断普及,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比拼,更是体验、服务、教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较量。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合适的滑雪场,享受快乐的冰雪时光,才是最重要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