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97千米自西向东贯穿我国中部,但是随着我国工业的崛起,长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此我国相关部门立刻展开行动开始保护,并且在2020年1月下达了“长江禁捕令”如今4年过去了,长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专家很快就发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鲢鱼的数量开始疯涨,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的缘故,长江里的另外一种珍稀鱼类鲥鱼处境就危险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长江禁捕前
长江在禁止捕捞前,根据专家的粗略计算,水域中生活着4300多种生物,其中有424种鱼类,而在这些鱼类中又有183种长江独有的,这些鱼类千百年中都生活在这片水域中,一直都相安无事。
而千年来的沉淀,却没有抵抗住几十年的外界冲击,我国自打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其中当然也就包括水产行业,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前,在长久流域生活的居民也都有捕鱼的习惯。
只不过他们捕鱼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且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传统,也让他们有一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对捕鱼也有着自己的规矩,但是改革开放后一切都变了,捕鱼不光是单纯地维持生计,而是变成了发财致富的一条门道。
所以有大量的渔民涌入了进去,根据当时的统计来看,在巅峰时期,光在长江捕鱼的渔民就有23万人,就这还没有算上比较偏僻的支流,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保护生态环境”被人抛掷脑后。
甚至有些人为了博取更大的利益,开始用一些大小鱼通杀的手段,就比如说电鱼,一根电线下去,那片水域基本上就空了,如果说使用这个手段的人比较少,那还有一种叫做“断子绝孙网”的东西。
一般渔民用的网格子都比较大,主要的原因就是捕捞体格合适的鱼,将一些“未成年”的小鱼给筛选掉,从而让生态环境达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断子绝孙网”则优化了网格之间的大小,一网下去,不管是大鱼还是小鱼就全部上来了。
而且这种网在没有被禁用的巅峰时期,几乎上是布满了整个长江流域,甚至你能在一些地方看到好多这样的网叠放了几十层,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几年,长江的鱼类产量就大幅度减少。
在1970年的时候长江的评级还是“非常丰富”到了2003年评级就变成了“无鱼”这么说你可能没有什么概念,那就拿长江特产的刀鱼为例,在最开始的时候,长江每年的刀鱼产量可以达到4142吨。
而经过过度捕捞之后,刀鱼的每年产量甚至连100吨都无法维持了,如果再不进行管控,恐怕整个长江都要变成一条“死河”于是在2003年的时候政府就对长江开始了管制,并且还定下了每年3至4个月的禁渔期。
但是这种举措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还是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所以再2020年1月,长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禁渔期,为的就是恢复长江以前的辉煌,而如今4年过去了,禁渔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鲢鱼,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鲥鱼的处境有点危险了。
鲢鱼对鲥鱼的影响
鲢鱼相信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它作为“四大家鱼”之一,经常能在菜市场上看到它的身影,虽然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长江生长的,但是在肉质的口感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而鲥鱼虽然不在四大家鱼的行列中,但仍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而就是这两种在菜市场很常见的鱼,却在长江流域中险些被“赶尽杀绝”,而到了现在长江鲢鱼开始活跃起来了,而鲥鱼就有点惨了。
在属科里这两种鱼类都是鲱科鱼类,在关系还算是比较近的,而且从他们的外观来看,也能找出很多的相同地方,但是这两种鱼却在生活习性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甚至说“天生相克”都不为过。
首先决定鱼类的数量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繁殖能力,这两种鱼在繁殖的数量上其实都差不多,但是鲢鱼的生长速度很快,用不了多久就能繁衍下一代了,而鲥鱼再这点就不行了,它的生长过程要不鲢鱼慢很多。
其次就是在适应能力上,鲢鱼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活跃在各种水域当中,而且就算到了繁殖期,水域的质量只要不是太差,一般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鲢鱼才能跻身于“四大家鱼”的行列当中。
而鲥鱼就不行了,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远不如鲢鱼,建立在这个的基础上,最要命的就又回到了“同属科”上,如果说这两种鱼不是一个属科,可能还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就是因为同属科,挑起了这两种鱼类的竞争。
因为属科相同,这两种鱼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习性,不管是在食物上,还是在生活的习性上,可以把这两种鱼看作为一个竞争之间的关系,在长江的生态还没有遭到破坏之前,这两种鱼的数量一直都是鲢鱼遥遥领先。
但是鲥鱼的生存环境也完全不用担心,因为长江水域中的生态链非常丰富,就算鲢鱼再多,多余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总能够让鲥鱼生存,而经过捕捞之后,生态链已经处于到了一个失衡的状态。
虽然鲢鱼也有影响,但是对于鲥鱼来说更是致命的存在,食物和生存空间减少之后,光鲢鱼的“口粮”都无法保证,鲥鱼就只能越来越少,2020年长江采取全面禁渔之后,鲢鱼的数量很快就涨了上来。
这对鲥鱼来说真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数量上的差距,让鲥鱼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如果不进行人为的干预,很有可能在若干年之后,长江流域再无鲥鱼的踪影,而我国的相关部门对鲥鱼的照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从2003年相关部门就开始治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当时每年设立了3~4个月的禁渔期,在这段时间里会人工放生一些鲥鱼的鱼苗用来平衡鲥鱼和鲢鱼之间的差距,然后就是严打污染水质的源头。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000年左右的时候化工行业是非常火的,不管是大学的专业报名数量还是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化工厂一直都是热门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私人的化工厂。
这些化工厂有些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将肥料直接就近排放,有的污染土地有的污染水源,而国家的“环保”政策出台后,这些化工厂几乎被腰斩,而长江流域的化工厂更是重点被关照。
如果被发现轻则罚款,重则可能还要负刑事责任,而且国家除了定期的放生鱼苗之外,在长江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会不会影响水下的生态环境,因为长江的大多数鱼类到了繁殖期都会有一个迁徙的过程。
他们到了繁殖地才会繁殖下一代,如果修水利不考虑到这一点,很有可能会导致某一个鱼类因此断代,所以现在长江虽然处于禁渔期,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依然不容乐观,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然后保护,这份责任与我们所有人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