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咬”泛滥,“花大姐”不见,警惕生物多样性丧失 | 志愿者观察

资讯 2024-09-28 11:14:05

“小咬”,学名“蠛蠓(miè měng)”,俗称“墨蚊”或“小咬”,是世界上最小的蚊子之一,体长仅1-4毫米,喜欢成群出现,吸附在人体上进行叮咬,咬人时超级疼并有毒性。

“花大姐”,学名“瓢虫”,是“小咬”的天敌,俗称“花大姐”“红娘”等,瓢虫的食谱中包括多种农林害虫,使它成为了生物防治“天敌”的有力候选,瓢虫能够有效地控制蚜虫、介壳虫、粉虱、螨类等有害昆虫的数量。

图源 pixabay

9月21日中午,绿会松哈大湿地保护地志愿者巡护至巴彦县兴隆镇林业局广场,发现小火车两排金黄色雕刻字体上,密密麻麻布满“小咬”,在广场上游玩的游客,挥舞手绢、报纸、帽子等不停地驱赶。因为志愿者穿的是绿色马甲,特别醒目,所以,身上也落上一层“小咬”,并且,眼睛、鼻子、耳朵成了小咬袭击目标,“小咬”咬人、扰人、恼人,搞得大家不胜其烦,弄得人们十分狼狈。“小咬”成团飞舞,人到哪里,“小咬”就跟到哪里,似乎是追着人飞舞。志愿者发现,市场上的水果、蔬菜等食品,如不加遮掩,会瞬间落上一层“小咬”。

中秋时节,天气转凉,往年这个时节瓢虫会大量出现,有“小咬”就有瓢虫,然而,今年瓢虫好像突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角落里,小咬一堆堆尸骸,竟然见不到一只瓢虫的影子。备受“小咬”蹂躏的志愿者们不禁要问,今年的瓢虫都去哪儿了?是天敌?是气候?是农药?还是生物链断层?

巡护归来,查看皮肤上的红疙瘩,这些被“小咬”留下的“吻痕”,又痒又疼,回想起遭遇的“小咬”围攻,志愿者们仍然谈“咬”色变,心存阴影,心有余悸。有的志愿者还在不停地揉着双眼,因为有的“小咬”还飞进了眼睛里。

“花大姐,花大姐,没有骨头没有血……”这曾经是东北地区好多人孩提时的歌谣,如今回味起来可是多么地幸福。

瓢虫,以七星瓢虫最为知名,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但是,近年来,农田中七星瓢虫的影子已经越来越少,农业种植过程中大规模施用农药应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相生相克,“小咬”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必然会泛滥成灾,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对人类的影响,绝对不是仅仅被多“叮咬几口”这么简单……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供稿 | 志愿者画秋

整理 | Yang

审核 | 露尔

排版 | Candy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一品科技易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