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年轻人丨要让洱海更清澈

资讯 2024-05-01 15:20:10

原标题:村里的年轻人丨要让洱海更清澈

央广网北京5月1日消息(总台记者周益帆 李常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时代奔涌向前,少年逐浪前行。越来越多富有朝气、富有梦想的年轻人,正回到广袤的中国乡村,于田野和土地间,寻找自己的“星辰大海”。中国之声“五一”特别策划《村里的年轻人》记录扎根农村,用知识、勇气、活力与热情,诠释热爱的年轻人的故事。

在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一群年轻人正在洱海之畔奋力前行。此前,因餐饮、客栈的无序开发,洱海水质下降,生态环境受到威胁。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如今,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原点,洱海区域共发展出了15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科技小院,围绕着“洱海治理”这个大主题,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们探索着“乡村绿色振兴”的新路径。

“五一”假期前的周日是调休后的工作日。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中,陈欢、韩朔等6位硕士研究生要去两公里外的湾桥镇中庄完小给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英语课。这是小院初具雏形时,中庄完小的校长和大家商定下来的支教活动。陈欢2023年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硕士,来到古生村之后,加入了给孩子们上英语课的队伍。

陈欢说:“学校的第一批学生来到这里的时候,校长主动找学生们说,听说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这里,他们学校没有英语老师,就想请我们去教英语。”

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每月去给湾桥镇中庄完小的孩子们上一次英语课(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 摄)

上课铃响起,很多孩子还没从对年轻支教老师的新鲜感中切换过来,一开始的课堂总是闹哄哄的。

韩朔教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陈欢教五年级、六年级学生。这个月,高年级的学习主题是“weeks”(周)及人称代词。

陈欢说:“大家上课后累了,就心不在焉了,很想玩,心里面就挺失落的。但是一回头,有好几双眼睛在那亮晶晶的,就觉得为了这几个学生,也是值得的。”

一开始的课堂总是闹哄哄的,陈欢说,看到那几双亮晶晶的眼睛,就能坚持讲下去(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 摄)

和今天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最初,古生村的许多村民面对这群高校年轻人,也是既新鲜又有很多的“杂音”。保护洱海不仅是要盯水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找出污染源、减少排放,就涉及对村民生活、种植等方方面面的调研。

陈欢所在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像是一个3.0版的全面乡村振兴综合规划中心,她的科研方向是如何提高小农户的产量与效率,起初很多村民不能接受这些年轻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陈欢表示:“了解限制因素有哪些,才可以对他们提出非常精确的技术提升的建议。一开始去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有的农户觉得,每年种的都一样,不需要指导,或者有的人直接不想讲话,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部分农户很喜欢跟我们交流。”

以古生村科技小院为原点,洱海区域共发展出了15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科技小院,围绕着“洱海治理”这个大主题,探索着“乡村绿色振兴”之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 摄)

在古生村已经待了近两年的韩朔有相同的感受。来古生村之前,韩朔设想自己多数时间要在实验室度过。

韩朔表示:“一开始心里是抱着美好期待的,苍山洱海,梦一般的地方。完成本科毕业设计之后就来到这里了,前两天待的还好,后面突然要定下来我们的课题方向,我的一个师兄就开始带我,我们去翻垃圾桶,我的梦就破碎了。”

到了村子后,韩朔和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的学生一起,开始了“厨余垃圾”堆肥试验研究。

韩朔表示:“因为现在强调面源污染会影响洱海,厨余垃圾是一种有机固体废弃物,我们收一部分厨余垃圾做堆肥,可以减轻一部分污染状况。正好这里没有有关废弃物利用方面的研究,老师把我和另一个南京大学的同学放在一起,我们两个就成了‘臭宝儿搭子’了。其原材料就是我们常见的厨余垃圾,秸秆、牛粪、鸡粪等,我们把它们弄碎,对其进行混合处理,之后就会发生自然反应。”

在古生村,能不能“变废为宝”?首先得要研究厨余垃圾有多大产生量。村落里居住松散,课题组得想办法将生活垃圾收集起来,再分析构成比例。

韩朔表示:“我们去翻垃圾桶,就有村民问我们,还有偷偷拍我们,一开始不认识,问我们是否是来收垃圾的清洁工。然后我们进行分组宣传,有赶我们出家门的,觉得我们不像是学生,像是搞诈骗的,平白无故给垃圾桶。我们说把厨余垃圾放在里面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登记他们的姓名、信息,方便进行登记积分,他们就比较敏感了。我的父母一开始也怀疑我,我说这是实验。”

韩朔和南京大学的同学组成科研小组,大家去村民家收厨余垃圾,开展废弃物利用研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陈欢发现,和给孩子们上课一样,让村民们接受垃圾分类的绿色环保理念,需要“教学技巧”,找到症结所在。

陈欢说:“要从观念上去影响他们,不管是小孩子的学习还是农户,绿色种植技术、环保意识的改变,需要长期影响。”

韩朔和同学们了解到,村民们不懂厨余垃圾这种有机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的环保价值,因此对研究不信任、不支持。课题组在村里发展了两位志愿者——李姐和赵叔,大家一起,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再通过积分兑换小奖品的方式,鼓励村民们自己把垃圾送到回收点。

韩朔说:“我们只能靠耐心,一点点教给他们。想让后面的事情顺利,前期就是和农民交流接触,所以我们就去农户家或者去地里找农户,问他们种地种得怎么样,最近过得怎么样。我们不会的,就去请教村民,我们会的,就分享给村民。”

2023年4月1日,村里的一位大姐第一个拎来了自家的垃圾袋。

韩朔表示:“白天、晚上我们有两个时间段,他们都会自己过来,之前里面可能有一些非厨余垃圾,我们告诉他们不要放其他的,现在非厨余垃圾减少了。一开始看文献了解数据,以为厨余垃圾有百分之三四十,之前研究发现,古生村的厨余垃圾占了生活垃圾比例能达到57%,而且要把垃圾运到中转站、再运到处理站,成本很高。”

古生村第一位给古生村科技小院送来厨余垃圾的村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厨余垃圾与农业废弃物匹配到最合适的比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离科技小院几百米的堆肥点,大大小小的堆肥箱里,是发酵程度不一的有机肥。

韩朔打开其中一个,抓起了一把即将发酵完成的肥料。

韩朔表示:“每天去看垃圾,早就习惯了,弄牛粪、鸡粪,手套也不戴。堆肥讲究碳元素和氮元素的固定比例,前期我们回收厨余垃圾、秸秆进行检测,碳含多少、氮含多少,还有含水率等。使劲捏,感觉有水出来,但是滴不出来水,松开手会自然散开,这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我们给其进行加热、通风,两周就可以成肥了,但是考虑到农村状况,太浪费钱,我们就让其自然发酵。”

堆肥点大大小小的堆肥箱里,是发酵程度不一的有机肥(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 摄)

一年多过去,越来越多的古生村村民熟悉了垃圾分类,课题组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材料”。

韩朔说:“其他学生去村民家里的第一句话肯定是‘吃饭了吗?’,(我们)问的就是‘收垃圾,是吧?’我觉得这确实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最起码在古生村留下了我们的痕迹。我们要通过小试点先把它做成功之后,推广到整个洱海区域。”

更加清澈的洱海(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 摄)

教室里,孩子们每月一次的英语课最终在齐声朗读中结束。

教室外,第一批纯有机肥料洒回洱海边的试验田,种出来的生菜水灵灵的,小院的年轻人们再赠送给支持回收的村民们。

韩朔说:“通过洱海环保,我们就看到后面到底有多少人在努力。每人都是一滴水,但是聚集起来就是一片海。”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