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1914年,加拿大拒绝印度移民船

资讯 2024-04-17 07:51:49

原标题:【史海回眸】1914年,加拿大拒绝印度移民船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加拿大“锡克教领袖枪击案”让加印关系更加紧张。加拿大的锡克教徒人数约77万,他们在加拿大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加拿大政府也曾表示支持多样文化,甚至“将自己视为一个建立在移民基础上的国家”。然而就在110年前,加拿大当局拒绝了一艘来自亚洲的移民船,船上大部分人是锡克教徒,他们被加拿大的巡洋舰“护送”回印度,在目的地被监禁、杀害,成为加拿大移民史上的黑暗篇章。

成为港口“奇观”

1914年5月,日本轮船“驹形丸”号从亚洲来到加拿大西海岸,停泊在温哥华的高豪港。这艘轮船远渡重洋而来,船上载着376名移民,这些人的目的地就是加拿大。

“驹形丸”号由锡克教富商古尔迪特·辛格租用,于1914年4月从香港启航,载有165名乘客,随后经停上海、日本横滨,中途更多乘客登船,最终抵达温哥华时乘客人数达到376名,其中包括337名锡克教徒。但在加拿大政府看来,移民船好像并不受欢迎。

时任加拿大总理罗伯特·博登还在犹豫如何处理这艘船的时候,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保守党籍省长查德·麦克布莱德就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不允许乘客下船。其他保守党议员也反对让船上乘客下船,并敦促政府拒绝“驹形丸”号留在温哥华。在一些移民官员的操纵下,不仅船上乘客无法入境,“驹形丸”号也无法及时离境,300多名乘客长时间滞留港口,成了一个“奇观”,几乎每天都有当地报纸报道事态进展,数百人聚集在码头看得目瞪口呆。

无奈返回印度

在此期间,一些已经在加拿大定居的南亚裔成立“海岸委员会”,抗议加拿大当局拒绝“驹形丸”号乘客入境的决定,并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起抗议集会。他们召开多次会议,有与会者声称,如果“驹形丸”号乘客不被允许进入加拿大,印度裔加拿大人应该跟随他们回到印度,发起反英运动。“海岸委员会”还在法律顾问的指导下选出一名乘客代表对加拿大当局提起诉讼。

南亚裔加拿大人的抗议没能改变加拿大当局的决定,“驹形丸”号7月正式被勒令离境。乘客对此表示抗拒,7月中旬,上百名温哥华警察、特别移民官员试图登船,被愤怒的乘客击退。最终,300多名乘客只有20人获准进入加拿大,其他人被勒令返航。滞留近两个月的“驹形丸”号被迫离开加拿大水域,然而其返航的目的地却不是日本和中国,它被迫返回了当时的英属印度。7月23日,在加拿大海军巡洋舰“彩虹”号的“护送”下,“驹形丸”号开始前往今印度加尔各答的旅程。

到达加尔各答后,英属印度当局试图逮捕船上的一些乘客,引发了骚乱——近20名乘客被杀,多人被监禁。

成为加移民史的“尴尬”

当时的加拿大为何不让同属英帝国的印度人入境?有学者认为,加拿大确实需要移民来开发西部,但当局更偏好来自美国、北欧等地的移民。西蒙菲莎大学退休历史教授休·约翰斯顿这样评价“驹形丸”号事件:“现实情况是,加拿大将各种各样的人(移民)拒之门外。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北欧和美国以外的人很难来到加拿大。”

因为担心失业,加拿大白人排斥移民和东南亚裔加拿大人,还出台了一系列严格政策,如1885年的《华人入境条例》,该条例向所有进入加拿大的华人征收高额“人头税”,试图对华人定居和入境进行限制。1923年,加拿大实施新的《华人移民法案》,完全禁止中国人入境。

还有1908年通过的《连续通行法》。20世纪初,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大约2000名务工的印度人,他们主要是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加拿大人担心移民会让该国西海岸涌入过多亚洲人口,其国内开始出现骚乱和“反亚洲”游行。《连续通行法》要求所有移民从其原籍地直抵加拿大,中间不得停留——这对于当时的南亚移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从亚洲出发的船只都需要中途停靠港口进行补给。

此外,《连续通行法》还要求移民随身携带相当于200加元的现金——对当时的许多东南亚移民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时的印度和加拿大同是英国殖民地,以组织“驹形丸”号移民行动的辛格为代表的印度人自信地认为,印度人作为英国公民,应该能够自由访问英国的任何地方,也不需要遵守携带200加元的规定。然而“驹形丸”号的经历打碎了他们的自信。

很多限制移民的法律一直保留到了1947年。有学者认为,这一切都源于加拿大的种族主义理念,当时号称移民国家的加拿大当局只愿意接受白人移民,对来自亚洲的移民在法律和行动上严加限制,即使是同属英帝国的印度人也“难以幸免”。时至今日,尽管加拿大多名政治人物对此事进行了道歉,但是“驹形丸”号事件及其背后的种族主义行为依然是令当下加拿大当局尴尬的黑历史。(本文作者闫勇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

声明:资讯来源于网络,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投诉
最新文章
深视网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09096号

商务投诉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