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水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知过往,方可以明未来。
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它曾经洪水泛滥,也曾经灌溉良田万顷;曾经断流干枯25年,也一度恢复水清岸绿。从永定河近1800年的历史变迁中,镜鉴未来。
2024月3月底,中国绿发会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生命之水 你我同行”公益论坛——清新讲坛在京召开。中国水利学会原秘书长蒋超老师以详细的论证,还原了数千年历史中北京永定河水治理的来龙去脉,特分享如下。
永定河山峡安家庄段。
为治水患,成为中国唯一封神的河
对永定河的治理,最初可以追溯至金代。金代之前,大多湮没不详。
金大定十年(1170年),金世宗同意开卢沟水(即永定河),以通金师漕运。1172年三月,该工程竣工完成,结果却因“地势高峻,水性浑浊,……不能胜舟”,导致开凿金口河失败。此后,元代至元三年(1266年)的水利专家郭守敬,负责第二次开金口河,成功从永定河引水到了京杭大运河,解决了运河水源问题。这也是历史上唯一成功的一次修建金口河引水。当时的金口河,从麻峪通至白河,水道共长约120里。到大德五年(1301年)时,因为考虑到永定河水势汹涌、且自古以来在其下游地区摆动甚大、水患威胁太大,以及当时的通惠河已经开通,负责开通金口河的郭守敬主动下令将金口河闭闸堵渠、完全堵塞断流。
40多年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脱脱丞相重新第三次开凿金口河失败后,不仅都水监被杀、脱脱丞相丢官,此后的600余年里,再没人动议引永定河来解决大运河的水源问题。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官厅水库建成,才又修建了永定河引水渠。
清康熙37年(1698年)的一次永定河大洪灾过后,大臣于成龙、王新命负责治理浑河。在这次浑河治理工程结束后,于成龙向康熙皇帝建议:把浑河的名字,改成永定河可好?康熙帝同意后,亲自给浑河赐名为“永定河”,并在卢沟桥南专门建了永定河神庙,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条被封神的河流。从这时起,永定河才有了今天的大名,这也是为何要讲永定河得名,至今也就300多年历史的原因所在。
三家店祭祀永定河河神。
三家店龙王庙内,唯一保存的清代龙王像。
元明清时期,河水屡屡无定成灾
事实上,我国历史上的金元时期、以至明清时期,对永定河洪水的忌惮,是不无道理的。
在历朝历代的国家水治理层面,北京的浑河(即今天的永定河),与中原地区的黄河水患也一直相提并论。历史上,永定河对北京小平原反复造成的洪水灾害,其影响程度非同一般。
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关于永定河流域水情记载的相关信息,比较早的出处之一,是元代一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叫《卢沟运筏图》,这幅画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画作的核心是一座十一孔桥,桥栏每一柱顶各有一石狮,桥两端有石狮石象各一对,并有石制华表,与今天的卢沟桥没有大的差异,河中清筏,顺流而下,桥上有进京官员的车轿随从,河两岸市廛店铺林立,“使旅往来,驿通四海”。
元代轶名画家的《卢沟运筏图》。
但从元朝开始,由于要修建北京城,大量砍伐了西山的林木,导致永定河泥沙问题开始严重,并首次出现了小黄河的称谓。当时有民谚流传:大都出,西山秃。元明两朝兴建北京城后,永定河水害频频发生——
元代礼部郎中吴师道在《九月二十三日城外记游作》中,曾描述永定河决水后的京城惨象:“故桥旧市不复识,只有积土高坡陀”。这是在描写元大都南城冲毁时的写照,大都城墙南就是今天的天安门旗杆到东单公园这一带,也就是说,这次永定河洪水泛滥时,已经将元大都南城外冲毁得故桥旧市都不见了,只剩下高出来的积土陀。同时此诗作里,还详细写了“司天贵重幸不毁”,即元大都城东南角的天文观象台(现如今的建国门东南边)在这次洪水中没有被毁,倒是今天白云观所在的“长春宫苑”的大殿内,都被浑河的泥沙给淤积起来了,可谓“长春宫苑最宏丽,飞楼涌殿凌层坡”。
这次永定河洪水,是北京建城后洪水冲积最严重的一次。
历史上永定河决口成灾的部分记录。
到明朝时,依然在继续扩建北京城,随着大量树木被伐,永定河的泥沙问题也日益严峻。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几十年不理朝政,但他头脑还算清醒,也是明朝文献中记载的唯一到过永定河边上视察的皇帝。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甲子,皇帝到石景山观看浑河时说:“朕每闻黄河冲决,为患不常,故欲观浑河,今水势汹涌如此,则黄河可知”。
到了清康熙37年(1698年)2月,又出现了一场大洪水,这次是永定河冲破了今天的流域界限,侵扰到大清河,把保定城给淹了。历史记载:“浑河之水与保定府南之河水常有泛涨,旗下及民人庄田皆被淹没”。康熙皇帝于是下令对浑河给予治理。是(1698)年三月,于成龙、王新命主持引浑河复故道的水利工程,并在卢沟石堤以下至狼城河口的南北两岸,修筑土堤,至此永定河第一次出现了系统性堤防,同时在这一年确定了浑河南北两岸每年要缴纳堤防岁修的银两为3万两,让浑河岁修工程成为定制。
永定河今天的泛区入口。
清代设治理机构,与黄河、运河同为国家工程
永定河现在也还是大兴区和房山区的界河。出了北京之后,这条河流的南北摆动幅度非常大,现在的河北省固安廊坊以至到天津的武清这一带,基本都是永定河摆动的范围。历史上,这一区域有着大量的淀泊洼地,成为永定河天然的蓄滞洪区。
到了清雍正四年(1726年),永定河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下设文职系统和武职系统。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对河流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除了黄河和京杭大运河之外,就只有永定河了。那么,永定河对北京城的影响如何呢?从历史记载来看,永定河水直接侵入北京城的记录很少,顶多发生在右安门一带,通常它破坏最多的情形,是造成北京城严重内涝,即城内集中下大雨,同时外城永定河水泛滥顶托,根本排不出去,以致成灾。
清嘉庆六年(1801)记载,卢沟桥石景山北头工5处决口,卢沟桥以下两岸决口18处,永定河洪水进入北京南城,右安门、永定门内外尽被水淹,受灾民众达2万余人;南苑团河行宫围墙被冲塌,民房倒塌无数。另一次比较严重的受灾,是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北京连续下了20多天的暴雨,城内沟渠壅塞,水无去路,各部院皆浸水中,“户部夹道一带,水深过马腹”,到六月时,永定河北上讯二工、五工先后决口,“洪水泛滥于北京西南,平地水深丈余,尽成泽国,人畜漂没无算”。
1890年,北京右安门一带的洪灾情况。
民国年间,永定河发洪水的老照片。
根据对金代、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永定河洪灾的记载来看,在近1000多年的历史里,永定河共发生834次洪灾,大小决溢146次,其发生大洪灾的平均周期,放在金代,是29.5年来一次;在元代,则是平均7.9年来一次;明代这一数据变为9.2年发生一次,到民国时期,已经变成了平均2年发生一次洪水。其中仅17-19世纪,永定河就共经历了14次大改道。
为治理永定河,在近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两岸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从1954年在北京建成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到京津冀三省联动治水,按“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策略综合治理,在永定河流域建成官厅水库、册田水库和友谊水库等3座大型水库、以及23座中型水库和200多座小型水库,让永定河从历史上的无定河,变成洪水甚少的永定河。对于永定河洪水或洪灾的记忆,蒋超老师这一代人能记得的办有1963年,“当我还在读初中二年级时,经历过一次”;此后几十年内,北京基本没有再发生过洪水。2023年夏天是个例外,永定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470毫米,最大降雨量门头沟区达到1014毫米,全流域水库参与调度,还是发洪水将小清河桥都给冲垮了。
1877年,由马可.波罗拍摄的永定河上的芦沟桥。
人水和谐,新时期的永定河水污染治理
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长,以及工农业经济等的快速发展,永定河在新的发展时期,水资源出现了不足,水治理也由历史上以治理水患为主,转变成为水污染治理,以及水资源综合利用。
1996年,历史上洪水凶悍的永定河在门头沟出山后首次断流,缺水和水污染治理成为永定河新时期面临的新生态问题。
在新的发展时期,永定河水治理,一开始便是按京津冀协同治理的思路来进行的,且是多路径综合推进,如大气雾霾治理、水源水土保护、交通道路联网、人口城市疏解、以及产业布局调整等;以及在永定河流域推进的全社会节水工程、以及针对华北平原严重缺水现状而投巨资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工程。25年后,经各方努力,永定河在原断流处终于恢复了全线流动的河水。
1996年,出门头沟断流的永定河。
25年后,河道恢复有水的永定河。
“永定河的治水三步曲,可以说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教科书”,蒋超老师称,古代时期,人们在治水过程中,多是引水灌溉、防洪筑堤、疏浚河道,体现的是敬畏自然;到了现代,则是修建多种水利工程,体现人定胜天,束缚洪灾;而当今,对永定河的治理,重点则转向了生态治理涵养,以实现人水和谐。
永定河落坡岭水库的生态补水现场。
我们知道,北京有三大文化带,即东部的大运河——通州的运河文化带;北部的军都山——燕山的长城文化带;以及西部的大西山——太行山的西山文化带。在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建议应该在北京西部文化带上,加入西南的永定河——母亲河这一文化带,共同构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目前在永定河沿线,有着丰富的治水文化、历史遗迹等。比如三家店的龙王庙、石景山永定河的古石堤、丰台区永定河的古水尺、丁家滩的摩崖石刻等。
在当前阶段,将永定河恢复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全力打造水清岸绿、健康宜居的幸福河,成为历史交给我们当代人的又一崭新使命。
主讲人简介
蒋超,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曾任水利部科技教育司副处长、科技司处长、水利部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特聘专家。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整理 | gone
审核 |summy
排版 | C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