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龙年,国人的生育意愿有回升,记者从广州若干医院产科了解到,今年一季度,产科分娩量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
在生育率走低的当下,分娩量的变化为产科区域布局、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带来了哪些挑战?产科医生需要转型吗?怎么转?近期,南都记者进行了走访。
一、生孩子有什么变化?
综合医院分娩量下降
1年前生孩子,和6年前生孩子,感受有什么不同?广州宝妈婷婷有发言权。婷婷的大宝出生于2018年上半年,正赶上“二胎潮”的后期,小宝出生于2023年,正是生育率下降引起广泛讨论的时候。
婷婷的两胎都建档、出生在广州同一家三甲综合医院。一胎时,婷婷正好遇到一个喜欢“人工叫号”的产检医生,诊室门口总是排很长的队,二胎时,那个诊室外“明显没几个人排队了”;
一胎宝宝出生时,医院挤不出床位,她睡在产科走廊的临时床位,待产时,她在待产室里疼得昏天暗地,也感受到得产妇、医生进进出出,医护都忙得脚不沾地;二胎出生时,她住进了二人间,一天也听不到几次新生儿的哭声,“感觉空荡荡的,不如以前热闹了”。
综合医院产科确实受到了影响。广州另一家位于中心城区的三甲医院产科,2017年时每月分娩量达到400左右,今年以来每月分娩量降至200多。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4年2月10日 锦绣中国年丨我是“龙宝宝”(3)# 这是2月10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人民医院产科拍摄的一名刚出生的“龙宝宝”。 新华社发(薛莹莹 摄)
更多产妇涌入专科医院
妇幼专科医院的情形不同。作为广州最大的妇幼专科医院,广州市妇儿中心的分娩量在2017年达到最高,之后经历下降,用产科主任方大俊的话说“下降得不算快,因为医院产科一直是‘饱和’状态,同时,过去一些在家附近产检、分娩的产妇,现在来了我们医院”,方大俊认为,这与医院本身的品牌“虹吸”效应有关。
“今年有个好苗头,一季度的分娩量比过去增加了”,方大俊介绍,该院承担了广州市约18%左右的分娩量,今年进入龙年,一季度的分娩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8%左右 ,目前每月平均分娩量在2500例左右(三个院区总和)。
广医三院是一家有产科危重症救治特长的综合医院,约两成的产妇由外院转来。该院产科副主任贺芳介绍,医院分娩量在前几年的确经历了下降,但降幅不大。
今年前几个月,广医三院的分娩量也在回升,“一季度,荔湾院区的分娩量上升了19%,加上去年新开的黄埔院区的话,上个月的分娩量在1000左右,破了医院纪录,也是广州综合医院中最多的的一家”。
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产科部主任方大俊。
二、产科萎缩了吗?
有基层医院关停产科
2023年,广州市番禺区新造医院4月3日公告介绍,由于工作安排原因,新造医院暂停产科住院分娩和高妊娠风险产检,仅保留妊娠风险等级为绿色的门诊产检项目(即无高危因素、无合并内外科疾病等),检查项目中产科超声、地中海贫血检查、唐氏筛查等项目均不开展。
2024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发布公告,2023年12月30日起,医院不再开展产科业务,如需就诊,可前往白云区妇幼保健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等周边医院。
南都记者查询到,番禺区新造医院是新造镇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是一家非政府办的三级医院,目前主打肿瘤诊疗相关。
妇产科床位总数下降
从总量上看,广州医院的产科总体规模有什么变化?南都记者查询了近几年的广州市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分科床位数及构成数据显示,妇产科实有床位数量在2019年达到最高峰,之后逐年下降,妇产科床位在医疗机构中的占比也由2020年之前的9%以上降至2022年的7.74%。
数据来源:广州市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三、产科需要“救”吗?
分娩量下降考验产科规划布局、人才培养体系
“与高峰期相比,现在产科的分娩量是有所下降,趁此机会各大医院可以进行学科内部调整,其实每个专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都需要不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几年前分娩量大的时候医护人员人力不足,各方面主要是应对‘量’的问题,现在可以有更多精力关注‘质’的提升,在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出生缺陷,包括产前、产后的精细化人性化服务,质量都是可以提升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李小毛说。
他认为,医学中每个专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都在发生改变、不断进行内部调整,产科目前面临生育率下降的大环境,遇到了业务量的下降,总体上,这是在考验卫生行政管理者对于产科的结构规划和布局。
“一个医院,如果分娩量过少,产科医生的技术进步可能会受限”,贺芳认为,生育形势的变化为产科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因为产科医生的经验积累靠的是“手上干活”和“见过”,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进步。
方大俊也认为,在生育率降低的背景下,产科人才的培养会受到一定挑战,“产科、儿科在目前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中,都是相对弱势的,学这个的人少,我们招聘高学历的产科医生时,很难招到,或者是从别的相关学科‘捡漏’,要花大量精力来培养,再加上生育率下降,情况不是太乐观”。
“分娩量太少的产科,其实医疗风险是很大的”,李小毛也认为,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如果分娩量长期不高、医护人员缺乏足够训练,遇到孕产妇出现突发状况时经验不足,应对水平就有限,会引发更大的医疗风险。
从经济效益上,李小毛表示,一家医院的产科每月分娩量如果太少,会难以维持科室的运行成本,“因为产科需要足够的人力来维持日常工作,不管是有没有人来生孩子,每天24小时都要安排相应的人手值夜班、看急诊”。
因此,李小毛认为,不管是从产科质量与医疗风险,还是经济效益上讲,分娩量太少的产科,在城区适当地关掉一些也未必是坏事。当然,在人口稀少、面积广阔的农村地区,要考虑到方便孕产妇就诊而合理布局产科医院。
中山三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李小毛。
四、产科需要转型吗?怎么转?
更多科普教育、人文关怀
“现在的产科,不只是帮你把孩子生出来,生之前、生之后,生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孕产妇更多的服务和关爱”,李小毛表示,在改善服务质量、增加人文关怀方面,产科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其实,我们的重点一直是围绕母婴安康做事,只是以前太忙,主要保证母婴安全,现在的话,床位没那么紧了,病人会舒服一点,医生也有更多精力进行科普宣教、人文关怀”,贺芳说,她们现在时不时会组织孕妇们提前参观一下产房,做一些孕产期知识的科普直播。
虽然移动互联网带来了资讯的爆炸式增长,但贺芳和同事们仍然不时遇到没有任何产检信息、直接来急诊生孩子的产妇,或者已经水肿很严重却对自己情况毫无察觉的年轻孕妇,或者是讳疾忌医、擅自停药的孕妇,“医疗可以帮到你一部分,但你自己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跟病人讲很多科普知识”。
广医三院产科副主任贺芳。
改进服务、塑造品牌
方大俊表示,不管产科分娩量有什么变化,产科的工作重心永远是以医疗质量为第一位,以保障病人的安全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在服务流程、品牌认知等方面进行改善。
“比如办生育保险的定点,以前是只能在工作日来办,现在周末也开通了办理时段,方便了一些上班族;在周末门诊、夜诊,我们都加大了人力来出诊,改善大家的就诊体验”。
对于医生个人,科室也鼓励医生提升临床技术和服务态度,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就像我们科室的‘网红’医生张广兰主任,她除了医疗水平很高,还能做到每天都笑嘻嘻的;我自己看诊时,做不到数量上最多,但我一定会在病人走之前问她‘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要确认了你确实没有问题了才能出去”。
广州市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产房护士长颜凤。
开发更多助产、舒缓技术
广州市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产房护士长颜凤介绍,该院在2012年就设立了助产士门诊,帮助孕产妇做好产前准备。除了大家熟知的分娩镇痛(该院分娩镇痛有麻醉医生24小时驻守,身体条件允许、有需求的产妇基本可以全覆盖),助产士们还有很多非药物的镇痛方法,比如呼吸法、分娩球、生育舞蹈、穴位按摩等,可以帮助孕妈减少对分娩疼痛的恐惧,还有一些提前设立的分娩技能课程,帮助女性提前了解分娩过程、
目前,女性对于分娩损伤的认识逐渐增多,为了帮助女性提前预防严重的分娩损伤,助产士们还提供了会阴按摩技术,从孕35周开始为身体条件合适的的孕妈妈进行按摩,“从数据看,它可以减少16%的会阴侧切,减少9%的会阴缝合,减轻产后3个月会阴疼痛”。
对于颜凤来说,目前助产士的缺口还很大,使用导乐服务的孕妈妈几年间已经增加了一倍,目前,几乎每4个顺产产妇中就有一名要求使用导乐服务,“对于我们医院来说,这个量还是很大的,很多孕妈妈来到助产士门诊就是要预约导乐服务”。
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颜凤介绍,她们即将开展一种水疗服务,在孕妈妈待产时提供淋浴、冲澡服务,这种办法一方面保持清洁干燥,一方面帮助身体散热、减痛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的家庭式一体化产房。
事实上,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设置家庭化产房、一体化产房,为有需要的产妇提供更为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也是产科转型的一个方向。据了解,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在天河院区、番禺院区都开设了多间一体化产房(LDRP家庭病房),广州市妇儿中心在增城院区也设置了一体化产房服务。一体化产房大部分为单间,产妇从入院待产、分娩到产后出院,都可在一体化产房内完成,不需要辗转不同楼层、病房。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白恬 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