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全国防灾减灾日来历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
民政部原救灾救济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曾长期参与我国救灾救济工作,参与筹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响应体系,并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首创“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模式。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一系列民生改善举措,其中涉及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备受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表示,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涵盖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也将激发救灾领域的更大活力。以下为2024年王振耀理事长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的部分整理。
✦
救灾领域发展的利好之年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做好甘肃积石山地震等抢险救援,加强灾后恢复重建。
王振耀称,这一万亿元的投入对防灾减灾救灾起到了很大作用,给各种装备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应急救灾响应速度加快,救灾协同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工具创新救灾模式等也是2023年救灾工作中的亮点。但依然存在不足——理念先行是关键。
“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德国已经实现智能化帐篷的应用了,一个帐篷就相当于一个‘战地医院’。但我们到今天在救援救灾装备方面还能看到中国存在的差距,除了发明创造上要继续加把劲,更重要的是理念不到位。”王振耀称,帐篷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空间非常广阔,而装备升级和应用的前提是理念性改革,这就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参与和介入。随着极端天气出现频次的增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亟须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是非常紧迫、非常实在的。
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明确指出:“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压实各方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范应对,加强气象服务。”
“2024年,救灾领域会带来一场非常广泛而重大的提升。”王振耀认为,
防减救一体化的新机制已经建立,去年修订公布的慈善法新增应急慈善专章,国家又在宏观政策中做出进一步规范,这意味着未来国家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将作出更多部署,以应对气候变化等 ,在这一领域也会有更多新质生产力的运用场景——“这不是一般的利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专家
■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