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依靠天然优渥水资源条件和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稻蛙共生产业,种养结合让“一亩三分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蛙”出了一条生态养殖富民增收的新路。
在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的牛蛙生态养殖基地,远远便能听到蛙声一片,被细密的防护网罩隔开的蛙池里,一只只青色的牛蛙正在惬意地休憩,脚步一靠近,“扑通”声不停奏响,它们慌忙跳进水中游弋开来。
牛蛙生态养殖基地一角(吴朝坤 摄)
“我们现在养蛙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啦,只要做好这个日常的管护和消毒工作,这蛙就非常的健康。”下寨村的牛蛙养殖负责人何清一边蹲在蛙池旁认真察看牛蛙的生长情况一边介绍说。
“遥看山水翠,风光两相和”是到下寨村后最直观的感受。下寨村海拔600米左右,青山叠翠,森林覆盖率高,天然充足的水资源,为下寨村提供了极好的生态养殖环境,但是养什么一直是大家最为头疼的事情。
基地负责人何清蹲在蛙池旁认真察看牛蛙的生长情况(邹小朋 摄)
2022年,两江村村委成员在一次外出学习时,接触了解到牛蛙养殖这个稻蛙共生养殖产业模式,成本低、前景广、生态效益高。于是在学习回来当年就合计一起试养了500斤蛙苗,6个月后,收获了成蛙1万多斤,收入12万元。
牛蛙试养的成功让大家尝到了天然生态带来的致富甜头。2023年,该村又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5万元,建立了一个60亩的“稻蛙共生”基地。
“这批蛙已经养殖了10个月,普遍已经达到了半斤左右,最大的甚至有8两以上,目前是食用牛蛙肉质最佳,口感最好的时候。”何清介绍,这一次可上市出售的成蛙差不多有2万至3万斤,预计产值在30万元左右。
下寨村牛蛙生态养殖基地养殖的牛蛙(邹小朋 摄)
据了解,稻蛙共生这一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集“增效、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新模式,在稻田中通过“蛙吃虫,粪肥田”的方式,实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从而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稻,又能收获高效益的生态蛙。两江村在此基础上,稻田用水使用常年不断流动的山泉水,同时,还在田里养鱼,既增加养殖收入又调节水质条件。最大程度营造适宜蛙类生长繁洐的生态系统,还原牛蛙生长的原生环境,所以该村养殖的牛蛙存活率高,且每只牛蛙都个大肉实。
“牛蛙高蛋白、低脂肪,非常受市场欢迎,在近期我们将这一批成蛙出售完成后,就会马上着手种植水稻,再购买2000斤蛙苗来进行新一轮的牛蛙养殖。”谈及下一步打算,何清信心满满,他们将尽全力,共同把两江村的牛蛙产业发展好,扩大养殖数量和规模,探索更多高效种养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带动下寨村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邹小朋 吴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