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档
案
老照片讲述人:于文(55岁)
照片故事: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于文的父亲于吉庆,出身中医世家,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空军的一名卫生员。离开部队后,他和一名老中医联合开办中医诊所,悬壶济世。在老人的建议和鼓励下,家族多人从医,让中医家传后继有人。
我父亲于吉庆1934年1月1日生于铜山县潘塘乡禹王庙村丁陈庄(现为云龙区潘塘街道办事处潘塘村七组),他的曾祖父于德水(人称于老耀)在徐州以东是知名的中医郎中。
祖父于部清不幸英年早逝,父亲便跟随曾祖父生活,自幼受到中医文化的熏陶。
年轻时的父亲
曾祖父去世后,父亲孤苦伶仃,曾随其孙店村的盲人舅父生活,往返于孙店、丁陈庄、禹王庙、后潘塘几个村庄,靠乞讨度日。
9岁时,父亲被二祖父于部州接进徐州城里收养,和1932年出生的大伯父于太昌一起入学读书。
父亲读书较同龄人晚,但自幼聪明伶俐,学习刻苦,在校读书期间,成绩优异,尤其对家里留存的医药典籍非常感兴趣。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后,徐州城里的机关单位、学校、商号纷纷南迁,父亲也跟随学校师生一起南迁。途中,丹阳解放,他和一批同学在那里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上海解放后,父亲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虹桥门诊所工作,由于他出身中医世家,熟悉中医技艺,业务能力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1953年,空军虹桥门诊所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一师师部卫生队,父亲任卫生队卫生员和文化教员。
1952年父亲和战友们合影(前排右一)
当时,卫生队成员们接受了苏联空军西医卫生知识的系统培训。由于父亲既有中医基础又有西医知识,成为空军一师师部卫生队业务较为精湛的一员,受到大家的欢迎。
1956年父亲和战友们合影(前排左一)
在服役期间,父亲正当风华正茂,他爱读书,喜医学,特别对中医药文化十分感兴趣,悉心钻研了《黄帝内经》《针灸大成》《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
1957年,我父亲回到徐州。他和徐州福水井医院退休老中医陈联乾一起开办中医诊所。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城乡居民营养不良,浮肿病蔓延,居民卫生条件有限,身长恶疮者众多,流行病高发。
父亲熬制的中草药剂,治疗浮肿病效果较好。那时父亲住在博爱街进化一巷11号,他曾在博爱街上救治了一位昏厥不醒的徐姓农民,后来直到1985年,父亲都和这位徐叔及其儿子保持着往来,他们父子多次来徐州感谢父亲当年的救命之恩。
父亲和老中医陈联乾对祖传膏药方进行改造,制作的膏贴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消肿通络,效果显著,特别对一些恶疮有特效,在当时享有盛名。1965年夏,我母亲的祖父张广恩老人背上长了个大恶疮,很多医生不敢医治,父亲亲自为老人用膏药敷贴,并配合针灸治疗,老人的背疮被治愈,后寿至96岁。
父亲对中医学情有独钟,他常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才可以谋生立世。1964年我父母结婚后,他鼓励我母亲学习针灸,成为乡村医生。建议我二舅张士安报考了铜山县首批赤脚医生培训班,后来成为专业医师。
1985年的全家福
值得告慰的是,我们家从医者代不乏人。我姨妹吴圆圆毕业于徐州医学院麻醉专业,成为医学专业麻醉师。我外甥女李易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是影像医学专业研究生。
天不假年。1995年2月28日,父亲因病去世,终年62岁,走完了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我写下“痛心伤永逝 恩德存音容”的挽联,同时也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践行着父亲当年的事业,努力做一个利他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你家老照片里有着哪些故事?
快去翻翻压箱底的“宝贝”吧!
赶紧来参加!
下一次展示的老照片就是你的!
↓↓↓
方法一:关注都市晨报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输入“老照片征集”参与活动。
具体步骤如下
▼
01
点击进入
▼▼▼
02
私信输入关键词:“老照片征集”
扫码参与活动
方法二:扫码进“老照片征集群”,参与活动。
(以上两种方法,任选其一参与)
照片一经采用
我们还有好礼相送哦
▼▼▼
领取方式
至李渡知味轩领取
地址
徐州湖光山色南门1-104
联系人
徐琛15150072977
记者 张景良
供图 于文
美编傅可涵校对 珵智
一审王岩 朱时佳
二审 张渝浚
三审 祁淑彬
都看到这了
不点个送
小编真的很难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