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之称的西藏被人们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构成了这世间最后一片净土。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河流,这里的水质清澈,鱼类资源丰富。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是一个富饶的天然“鱼库”,据说这里盛产的鱼类蕴藏量高达8亿多公斤,有“西藏鱼库”之称。坐拥这样一个天然鱼库,藏区居民竟无人靠水吃水,还禁止外来者打扰这片水域宁静,是何原因?
羊卓雍错的形成
约2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不断隆升,这一过程里产生了年楚河一一羊卓雍湖断裂带,也就是现在的羊卓雍错(后简称羊湖)。断裂带南侧地层陷落,后由高山雪水、冰川融水、雨水相互作用而形成湖泊,湖水清澈见底,湖中有藻类等多种类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一个繁衍的天堂。
羊湖中的主要鱼类是高原裸鲤,这种鱼多生活在高海拔水域的静水环境,能够适应碱度高的水体。平日以藻类或小型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高原裸鲤身体呈长条形偏扁,体表除了肩带部分有少数不规则鳞片,其他裸露位无鱼鳞,头大,吻圆,背部呈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一次产卵高达上万粒。
第一种不能捕捞鱼的原因
有一种关于为啥不能捕捞圣湖的鱼的说法,是在西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存在着对水生生物,包括鱼类的崇敬,山川湖泊等自然元素皆被藏民赋予了神性,各种与山川湖泊或鱼类相关的神灵,在西藏的民间传说和宗教故事里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些神灵可以是湖泊里的任意一种生物,如果对圣湖里的生物进行了捕捞伤害,就是对神灵的大不敬,这可是要厄运当头遭到报复或者惩罚的。
因此当地居民本着对神灵的敬畏,是不愿意杀生的。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那藏民宰牛宰羊怎么就不会受到神灵的惩罚了吗,为何对鱼区别对待?同样是杀生,牛羊体型大,一头牛可以满足于多人的生存,一条鱼却只能满足一人,所以捕杀鱼类,比宰杀牛羊积累的罪孽要来得大得多。
第二种不能捕捞鱼的原因
藏民时代不吃鱼的另一个原因,涉及到西藏地区特有的丧葬文化——水葬。西藏的水葬是当地一种传统丧葬方式,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基于佛传佛教对于生命轮回的看法,认为人体只是人的灵魂暂居之所,死后灵魂不在了,将逝者遗体安置在水中,身体就会回归自然,逝者的灵魂也能因此得到净化,进入新一个轮回。
在水葬仪式中,逝者家属用牛将逝者遗体运至水边,喇嘛念经敲鼓超度逝者,有专门的水葬师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在喇嘛的祈祷声中,遗体被水葬师一块块解割下来,然后丢进水里。鱼儿们便蜂拥而至,聚集到这水葬台前来抢食。
另一种投湖式水葬法则是常用于经济条件差、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将逝者遗体整个用布匹包裹捆上石块抛入水中,以供奉神灵。鳏寡孤独者、早逝的孩童,以及那些在生活中有过过错的人们也采用此葬法的。
在藏传佛教的教义下,藏民们认为,生命是轮回的,湖里的鱼类是逝者灵魂的摆渡者,逝者肉体的承载者,食用了水葬水域中的任何鱼类,都等于间接摄取了人类的一部分,这样的行为有悖于藏民尊重生命、积累善行的初衷不符。
第三种不能捕捞鱼的原因
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增加,大气压强相应降低,导致水在低于100摄氏度的条件下就可沸腾,这意味着在高原地区烹饪食物时,无法充分煮熟食物,水里的鱼类如果煮食不当,或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对于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民而言,为了保障自身生命饮食安全,最佳的选择还是食用更放心的食物。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也使他们倾向于食用那些能够提供足够能量和营养的其他食物,如牦牛肉、羊肉、青稞等。
第四种不能捕捞鱼的原因
羊湖作为西藏重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保护区,其生态保护工作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浪卡子县林业草原局作为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对羊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禁止或者限制对特定区域或者特定时间进行捕捞活动。
不仅不捕捞这些鱼类,每年的传统节日里,藏民还会购买鱼苗去水边放生,以积攒功德。随着西藏旅游业兴起,也有不少千里迢迢进藏的外来游客也会参与放生,诸如鲫鱼、鲤鱼这样的外来物种。
早些年受栖息地破坏、外来鱼类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西藏本土鱼类自然资源量明显下降,并出现个体小型化的趋势,西藏本土鱼类资源独特而脆弱,表现为高度的单一性、一致性,寿命长、生长缓慢、性成熟晚、繁殖力低以及地理隔绝等特点,使得其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本土鱼类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因此急需开展种群保护与恢复。西藏政府也通过放流拉萨裸裂尻鱼、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双须叶须鱼、尖裸鲤等6种西藏本土鱼类来实现对濒危物种野生群体的补充和恢复,目前西藏已发现本土鱼类71个种和亚种。
这些举措对于西藏本土鱼类的可持续发展,维系青藏高原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西藏旅游,特别是访问像羊湖这样具有特殊文化和宗教意义的地方,接受心灵净化的同时也别忘记尊重当地人的习俗与信仰,别忘保护环境。